林老太心里也有些着急了,这都这么久,老二怎么还没有醒。
进屋看看,竟然有些发烧,就偷偷从空间拿出退烧药,给老二吃下去。
第二天才醒的老二摸摸自己发胀的头。
直接下地跑出去,就看几个孩子收拾东西,老三也拿东西,一时还反应不过来。
“夫君你醒了!谢天谢地。”王氏第一个发现老二醒过来,连忙跑过去。
老二甩开王氏的手。走到老三面前说:“三弟,娘呢?你们这是干啥?”
“二哥你醒了就好,娘回家了,收拾东西准备启程了。”老三边放东西边回道。
“啥?启程去哪啊?”老二更迷糊了。
“你傻了,当然去南边了,跟娘走啊。”老三停下手里活说。
王氏过来说:“娘说等你醒了直接就上车走,如果不醒,就拉着你去镇上看看。”
“你也走?”老二问。
“夫君是不想带着我吗?我知道错了,难道夫君不要我了吗?”王氏哭的好不伤心。
老二本想说什么,可是嘴笨,也没说出什么来。
“爹爹,娘和我们一起走。”三郎跑过来说。
老二抱起三郎:“你姥不会同意的。”
“姥现在都不敢来家了。”三郎搂着自己爹的脖子说。
“那你娘也同意了?”老二看着低头的王氏说。
“嗯,娘也和我们走。”
老二看着王氏,未说什么。
几人快速的收拾好,准备去林老太家集合。
来家门口就看到村长也在。
老二老三下车,来到林老太身边。
就听村长在劝林老太别去那么远。
“村长,你也应该知道,现在八月末了,天气还是这么热,恐怕这热会持续很久,地里粮食种不了,还不如这时候回老家看看,也不能等死是不?”林老太首次平静的对村长说话。
“婶子,虽然这旱灾会持续,但是也用不了多久,京都就会发粮食下来的,皇上不会看我们老百姓白白去死的。”村长好言相劝。
又说:“婶子这一家几十口人,一路上也不会安全,还有这么多孩子。现在除了村里,没有安全的地方了,婶子要好好想想啊。”
林老太最后还是说:“村长,我还是觉得出村比较好,现在村里已经有不少流民,恐怕镇上控制不住,更可况村里。”
这………
“村长,还是好好和族老们商量吧。”说完,林老太锁上门,坐上牛车,三个牛车,两个驴车,就启程了。
老二,老三,老四驾着牛车,两家亲家的儿子驾着驴车,决定先绕过后山走上官道。
………
而镇上老五这边。
自从三天前范氏生下女儿后,范氏的娘,刘氏就跟在身边照顾孩子。
刚生出来的女娃很漂亮,像个福宝,所以取名徐宝儿。
可是第二天就开始哭,因为范氏吃的太少,没有奶水,刘氏只能挨家挨户的借粮,买粮食,可是现在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了。
最后只能让老五回村一趟,看亲家有没有粮食。
老五回村就见家里锁门,打听才知道早在一天前就走了。
老五急忙回来告诉刘氏。
“什么!你娘走了?不是说过几日才走的吗?”刘氏大惊。
老五也垂头丧气的说:“这已经是第六天了!”
“哼,你娘什么人啊,自家儿媳生孩子不来看,走也不说提前告诉一声。”刘氏怒了。
阿嚏……远处林老太打了喷嚏,谁在念叨她。
“娘,怎么了没事吧?”陈氏问。
“没事,休息吧,明早还要赶路呢。”说着也躺下来。
这里是后山的一处空地,现在太阳落山,只能找处地方休息。明一早在启程。
“娘,怎么办,现在没有粮食,有钱也买不到了!”老五焦急的来回走。
“不行我去邻居借点,先熬点米汤给宝儿。”说着把孩子给老五,自己火急火燎的走了。
老五看着怀里小小的女儿,心都软化了:“宝儿乖,一会就有吃的了,别哭,别哭。”
宝儿哭的嘴都发紫了,刘氏才赶回来,喂了些米汤,喜儿才迷糊的睡着。
“这可怎么办啊?”刘氏着急的问老五。你爹在堂上没回来。
“娘,我现在就出去找粮食。”老五起身,往外走。
刘氏点头,“现在只能这样了,快去吧,别把宝儿在吵醒了。”
老五把整个镇都走遍了,才买了五十斤粮食,就背着粮食回家。
看见粮食的刘氏连忙跑过来,“太好了,终于有点粮食了,这样女儿也能有奶了。”
老五点头。
………
范氏吃着米粥问老五:“娘没来看看女儿吗?”
老五知道媳妇说的是什么,就说:“娘已经走了,启程去南方了。”
“啥!啥时候走的?”范氏惊的做起来。
“我昨天去问,已经走一天了。”老五接着喂媳妇米粥,沉闷的说。
范氏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家自家相公。
只有默默陪伴着。
吃饱了范氏,也终于让宝儿吃饱了。
老五每天都出去找粮食,这样过了两天。
直到范父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