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秦吏 > 第975章 郑韩

第975章 郑韩(1 / 1)

络绎不绝的难民穿过田野,迈过篱笆,源源不绝从西北方来,往东南方而去,被他们踩在脚下的,是尚未耕作的农田。

张良看着难民惊惧的眼神,蹒跚的脚步,失魂落魄的背影,眉头拧在一起。

这是来自三川京、索一带的难民,过去也是属于韩国的土地,居民亦以韩人为主,秦楚两军对峙于汜水之上,虽然尚无大战,但斥候骑队交战不休,波及到周边百里百姓的生计。

“他们舍近求远,不去新郑,而继续往南走,是因为彼辈知道,新郑迟早也要变成战场啊……”

这是郑韩之人的智慧,也是张良祖国的现状,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过去六百年里极少安宁。

春秋时,齐、楚、晋、秦四个大国就纷纷以郑国为争夺对象,郑国始终陷于大国争霸的泥潭中。

张良曾熟读典籍,知道在春秋时代,大约发生了300次战争。其中,波及郑国的就有近百次,平均三年就有一场。当然,郑国一般是作为被暴打的对象出现的。

晋方图伯,进取中原,楚亦浸强,北伐不已,陈、蔡、郑、许适当其冲,郑之要害,尤在所先,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故郑者,晋、楚必争之地也。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邲之战,基本都是在郑国境内打的,正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每次打完仗,郑国都要许多年才能缓过来。

郑人当年就曾哭诉过:“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底告。“作为小国,为求生存不得不首鼠两端,唯强是从,朝秦暮楚,世人说郑人“贪利若鹜,弃信如土”,确实是他们的无奈。

唯有如此,方能庇民。

韩灭了郑,迁都新郑,却好似继承了郑国身上的诅咒。百余年里,韩国依然作为小国,夹在列强之中,为求生拼尽全力。魏强依魏,赵强联赵,齐楚强与之交好,到了秦国强盛的年代,韩国又是秦连横阵营的常客,无他,韩国距秦最近,若不从秦,秦军旦夕至矣。

靠着这种没有原则的依附和讨好,韩国才偶尔有几年太平日子……

而每逢没有战争的时期,新郑人也会抓紧机会,享受生活。

溱与洧,方涣涣兮。

车队继续往前,洧水潺潺流淌,新郑近了。

张良对这条河无比熟悉,每逢初春,春水涌流,新郑城里的年轻人都会三五成群,出城往洧水而来。每个人都穿着崭新的春服,打扮得精精神神,因为洧水之会,是不论贵庶,都能参加的相亲大会。

士与女,方秉蕳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张良与他弟弟,出身名门,祖先五世相韩,又长相俊朗,而张良更貌若女子,举止优雅,当年可是整个新郑城贵女们梦寐以求的俏郎君。众人正青春年少,幕色而知少艾,女子们抛送勺药示爱的不计其数。

而郑地民风奔放,常有男女以歌舞之声相和相邀,幕天席地即时交欢,洧之外,洵訏于且乐,张良也曾左拥右抱,周旋花丛之中,其中妙处,自不必多言。

只可惜年少放浪,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曾与自己亲近过的女子,张良甚至不知她们现在可还活着……

曾经清澈的洧水也变得浑浊,王贲军与楚军在此地交过战,尸体堆满河流,变得污秽恶臭不堪,甚至还引发了瘟疫,张良来到新郑,组织人手,好容易才清理干净。

而去岁,楚军撤离时如同过境的蝗虫,吃光了新郑的存粮,城内米石千钱。张良能看到,不少人此刻正在洧水里淘着鱼虾,遥遥望见有一支队伍过来,第一反应是拔腿是跑。

惊慌失措,好似被惊散的鸥燕,因为不知来者是楚军、秦军,还是盗匪,即便城池就在旁边,也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

但也有没跑的,一个妇人试图接近车队,却被侍从们拦了下来,妇人却认出了张良,垫着脚呼喊道:

“是子房君子么?“

快二十年没听过的称呼响起,让张良一愣,令侍从们将妇人带过来。

妇人荆钗布裙,手脚湿漉,一手牵着个七八岁的垂髻孩童,一手拎着个簸箕,显然是方才在水中淘鱼虾的,此刻见真是张良,有些手足无措,捋着头发,但它们干枯打结,早如乱麻,越捋越乱。

“你是……”

“贱妾是燕,家住新郑西里,子房君子或许不记得了,但妾记得君子。”

见张良依然茫然,她说道:“妾曾在洧水春游时,蒙张氏仲君垂怜,本要纳我为妾的,然仲君卒,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子房君子还曾遗我钱帛,让我找个好人家嫁了……”

张良想起来了,这是当年自己和弟弟参加洧水之会,与弟弟关系暧昧的女子,之一,似乎还在灌木丛里亲热一番,被张良发现时衣衫不整,捂着脸跑开了。

贵人子弟娶庶女为妾本是常事,安排家宰操办即可,只可惜他们生在一个剧变的年代,是年,秦灭韩。张良的弟弟比他还刚烈,参加铲除韩奸的秘密游侠组织,被秦吏所围,临死前为了不连累家族,**而死……

张良虽然靠贿赂,搞到了他的尸体,却无法公开下葬,家族甚至要装出弟弟远赴他乡求学的样子,勒令张良一切如故,他的血只能往心里滴……

往事一幕幕浮现,张良颔首:“那你后来……”

妇人道:“嫁到了邻县,生了二子二女,后来家夫死于战乱,一子亡于疾病,两个女儿只能送人,我则回了新郑娘家,勉强维生,不想还能再见到君子。”

她说得很平静,没有太大悲悯,更没有跟张良装可怜,好像只是死了一只小猪,又将两只幼犬送人一般平静……

因为她们已见过太多死亡,麻木了,习以为常了,甚至连自己,也不知何日就倒下,再也醒不来。

但对于年轻时的事,燕却有些遗憾:”是妾福薄,未能侍奉仲君。“

她摸着自己粗糙的面容,有些难过:“妾是老了,好似枯落的桑叶,惭见仲君。“

她又孰视张良容貌,感慨道:“君子与当年一般,美丽姚冶,气度不凡,若是仲君尚在,定也是如此罢。“

当年张氏兄弟受欢迎到了什么程度?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张良不想再听下去了,见燕牵着的孩子面黄肌瘦,便让人给了她一袋粮食,又瞥见周围一些难民垂涎的目光,又让人护送燕回去,让她过不下去时,来找他。

只是在妇人千恩万谢拜别时,张良却没忍住,问了她一件已憋心里许久的话。

“你觉得过去好。”

“还是现在好?”

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自然是韩国还在时好。”

她望着眼前的洧水,这儿曾流淌过郑人的青春,眼神有些怀念:“那时候,仲君也还在。“

张良道:“我问的是秦人统治韩地的那十来年,和现在。”

妇人想了想,回答道:”还是那十来年好!“

她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或者过去安定现在战乱的例子,只指着洧水道:

“子房君子恐怕不知,妾回到新郑后,问过里中的人,她们说,从二十四年起,到三十七年,洧水士女之会,竟能连续十三年而未中断,真是羡慕啊……“

“十三年。”

张良愣住了,说来难以置信,六百年了,从郑国在这片土地立足,再到韩国以此为都,时至今日,郑韩之地,还从未享受过这么长的和平……

十三年和平,对三年一次战乱的郑国,和每四五年就要被秦军过境一次的韩国来说,真是奢侈啊!

张良久久无言,最后才摇头往城中而去。

城内也得知了张良归来的消息,但宽敞的大道旁,却不像数月前他们“光复”新郑时受到的欢迎,不论是路边坐着的饥民冷冷地望着他的车乘。

复国带来的激动,比不了腹中饥肠辘辘的痛苦,韩人很快就将“光复”抛之脑后,这一政治上的胜利,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利好,接下来一系列动荡,让他们不由怀念起秦朝统治时的太平岁月。

外面难民奔走,新郑也凋敝不已,当年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的新郑,眼下却大门紧闭,人心惶惶。

这场景,和当年内史腾来攻韩时,何其相似啊……

韩国灭亡那一年,张良才十**岁,年轻气盛,提剑要去杀秦人,若非叔伯让家仆将张良绑住,他恐怕已和那群游侠儿一起,被秦弩射死在街上了。

而当叶腾以征服者姿态进入新郑时,韩王安带着文武百官投降,当时也有义愤填膺的韩人质问叶腾:

“汝身为韩臣,为何要灭韩!?”

“灭韩?”

据说当时叶腾却笑道:

“没错,我灭韩社稷,掳韩王安。”

“但我,却也救韩百姓,使百万生民,免于刀兵之灾,如此看来,我灭了韩,却也救了韩!“

这种韩奸曲线救国的说辞,自不被激进的复韩派张良接受。

他敲定自己的复仇名单时便说过:“最该死的是秦始皇帝,其次便是叶腾!“

但现在,张良却不得不承认,那十余年里,新郑确实是得到了难得的喘息和安定。

可惜张良他们的复国,并未给新郑带来安宁,反而是痛苦和战乱,以及更大的危机!

秦楚将决战于中原,而韩国,颍川,就是夹在中间的战场……

笼罩郑、韩六百年的诅咒和噩梦,名为战争的乌云,它一直在那,短暂被阳光驱散,却再度凝结,越来越浓……

当雷声响起,春雨落下时,张良终于做出了决定。

“将郦食其带来!我有话要问他!”

……

倒霉的郦食其在那亭舍被张良道破身份后,就被软禁起来,关在一辆密封的马车里,一路拉倒新郑,眼下他终于被放出来后,便嚷嚷着要喝酒。

“颍川连粮都缺,更别提酒了。”

张良让侍从退下,与郦食其对坐,许久后,二人却忽然笑了起来。

“子房从何时猜到我秦谍的身份?”

“从一开始,便知道。”

张良故作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对郦食其道:”你身上有许多情报,对我有用,对楚国有用。“

”是我让人用刑,还是你自己说?“

郦食其懒洋洋地说道:”我这一把老骨头,哪经得起拷掠,子房尽管问罢。“

接下来,便是张良的询问时间,郦食其何时入秦,为何叛魏投黑,都要郦生一一说来。

”自然是因为,良禽择木而栖。“郦食其不以为然。

”哦?你觉得黑夫是明主?“

“至少比项羽叔侄更似明主。”郦食其笑道:“子房以为呢?”

张良却不理会,只问起他自己绕了半天,最关心的问题来:

“说一说罢,那黑夫,是个怎样的人?”

郦食其这下可来了劲,起身朝西方一拱手道:

”夏公其人,仁而好贤,心怀大志,又能抑制私欲!真圣人也!“

“他颇似铸九鼎,除洪水之大禹。“

”又似开周八百年,定礼乐之之周公旦!“

……

ps:标点还没改。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