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初夏悄悄地打量着眼前的两人。
身后背着一箩筐东西,身材健硕,皮肤黝黑的,是原身上辈子的丈夫,丁恒福。
他只比宁初夏大一个月,同样年纪的他,看上去并不稚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虽说杏子村的条件这两年已经不错,可也无法做到后世半大小子还能像个孩子一样过日子的情况。
如果和前世的情况一样,那么现在的丁恒福应该在村镇之间的砖瓦厂帮忙,他读书成绩马马虎虎,小学毕业后便没再去读,这是他家一位舅舅帮忙介绍的工作。
而旁边的那位,看上去要年长一些的,则是丁恒福的姐姐丁恒茹,也是上辈子宁初春的妻子,她长相秀丽,身体健康,是很受长辈喜爱的福气长相,不过,这位“前大嫂”倒是和后世记忆里的不太一样,当年她初见这位“前大嫂”时,便注意到她做事的大刀阔斧,谁都能看出她是个麻利姑娘,而现在看上去,同村里的其他同龄姑娘差不太多,甚至比旁边的丁恒福还要显得青涩不少。
宁初夏想了想便也理解,原身记忆里和丁恒福、丁恒茹的初见面都在几年之后,人有变化也很正常,倒是不必惊讶。
宁初夏先开口打了招呼:“不好意思,屋里有人,估计还得好一会,有什么事情可以先和我说。”
丁恒茹瞥了眼弟弟,见他没反应,只得扯了他一下,示意他将背篓放下:“你就是宁初夏吧?”她伸出手从背篓里掏出了个方方正正的盒子样式东西,用红布包着的,看上去挺正式。
“我是隔壁塘岸村的丁家的,翠花婶子是我姨妈。”丁恒茹仔细地将这一包东西交到了宁初夏的手中,“我妈听说你考了状元,让我替她过来道贺一声,送一份礼。”
这一片的村子,结亲的人很多,如果真的细细探究,人人都是亲戚,宁初夏点了点头,接过那一包东西便道谢:“实在不好意思,正好有人,没法好好招待你们。”
“没事没事,最近来的人多,我们知道的。”丁恒茹往宁家方向又瞥了眼,犹豫地开口,“你哥……和你妹妹还没回来吗?”
宁初夏眉头一挑,不过还是淡淡回答:“还没回来,学校还没放假。”
“这样啊……”丁恒茹想了想也没再问,便抓着弟弟往回家的方向走了,两个村子距离不算很近,但这路大家都是走惯了的,很少为了这么一小段路花钱。
眼见人不见影,宁初夏便也转身回屋,她稍微掂量了下手上的东西,这分量并不算轻。
按照两家的关系,应该不到需要送重礼的程度,有些奇怪,不过也和她没有太多关系。
进屋的时候宁父和宁母还在询问细节,宁初夏都能瞧见小冯脸上时不时浮现的纠结,她没打扰,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旁听。
丁恒茹离开时走得飞快,当离宁家有段距离时,她的步子便慢了下来。
她本以为自己这么一慢,会被弟弟甩在后头,却不想丁恒福也跟着慢了下来。
丁恒茹有些奇怪地瞥了弟弟一眼,这才发现丁恒福脸上不太对劲的情绪,他像是出神般地在想着什么,耳畔到脖颈,泛红得厉害。
刚刚他们是绕到镇上去买的东西,然后又乘车到宁家,这一路上弟弟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怪异之处……好像是从宁家出来后才有的。
“你怎么了?”丁恒茹担心道。
丁恒福才意识到自己出神的时间有些久,他不太自在地看着路边的杂草,半晌才转移话题般地问:“姐,你刚刚怎么突然问宁初夏的哥哥和妹妹回来没有,你认得他们?”
他随口一问,却正中丁恒茹不愿和外人细说的少女心事。
农村订婚、结婚早,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当地不兴远嫁,交通不便,本也就对外交流不畅,大多数人这辈子最远去过的地方也就是镇上,认识的人除了村民就是亲戚。
当地做父母的,都习惯于提早考虑,一旦自家的孩子长大,就得事先看看周围的适龄男女,否则等人家都定下,连挑拣的空间都没。
当然,这些父母算盘是不会同儿女细说的,丁恒茹当初在家里洒扫,听到母亲同姨妈聊天时说了两句。
她的姨妈,翠花婶子一直在帮母亲关注着杏子村的情况,她预先筛了筛,才选出两户人家,先给母亲透了个底。
“……宁家家风不错,全家都是老实人,就是有点犟,非得送孩子去读书,现在三个孩子都在念初中,估计省不下什么钱……”
当时丁恒茹隐约听着,母亲是不太看好宁家的,母亲觉得宁家拎不清,三个孩子都送去念书,又不是什么大富人家,虽说不知道家底怎么样,可怎么想也存不下太多钱,女儿嫁过去,怕是要吃点苦。
后来这对话便告一段落,母亲也说还不着急,还能再看看,总是要挑个合适的才行。
本以为这只是这么一听,后来丁恒茹却总能听到关于宁家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刷着存在感,让她的心里,也悄悄地留下了这么个印,前两年,宁初春考上中专的消息他们村都传开,丁恒茹曾经看过宁初春那么一眼,虽然不至于少女思春,可人总是会比,宁初春看上去,比村里其他同龄的男孩,更要有出息一些。
昨天晚上,她没睡着,出来上厕所的时候偷听到母亲和父亲在说话。
他们声音很小,不过环境安静,倒是能听得清清楚楚。
“……早知道宁家人这么出息,我就早早地拿点礼上门把恒茹同宁家老大定下了,现在……”丁母说话时有不少细碎的叹气声音夹杂在其中。
“也不怪你,以前谁看得出来呢?我本来听你说,还觉得宁家人傻,两个女儿都送去念书,以后还不是白白嫁给别人,让别人赚了,可哪知道,他们家孩子真就出息,一个中师,一个大学,起码那个小的,出来总是要赚几年钱供家里的,现在房子也起了。”丁父也很感慨。
丁母翻了个身:“明天让恒茹送点贺礼过去,留个印象,他们家三个孩子都出去读书,老大总是要回来养老的,到时候也说不准……”
后面的话丁恒茹便也没问,只是记在了心里,一晚上翻来覆去恍如摊煎饼,就是睡不着。
她当然知道母亲话间的意思,自己心中也隐隐有了些波动。
“我哪认得,就是随口寒暄一句。”丁恒茹没承认,勉强镇定地看向弟弟,“你还没说你是怎么了?”
绕了绕又绕回来了,丁恒福迟疑了一会,才看着旁边说:“姐,你说那宁初夏……”
丁恒茹一愣,不可置信道:“你不会想着人家吧?”
丁恒福没吭声,可沉默,有时候是有含义的。
刚刚只是看了两眼,宁初夏的脸便刻画在了他的心里。
丁恒福说不明白为什么,但就是觉得那姑娘说不清的讨他喜欢。
她头发不长,估计放下来也才堪堪到肩膀,随意地扎了两个小揪揪,看人的眼神清澈又温和,人挺瘦,皮肤也白,丁恒福不会形容,就知道这姑娘是好看的,和他以往见过的姑娘都不一样。
“你可收了你的心吧!”丁恒茹没忍住,拍了弟弟一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说的你这样的。”
“我怎么就癞□□了……”
丁恒茹叹了口气,看着弟弟那别扭的模样,就知道他准保是不服气:“你傻啊你?你不想想,人家宁初夏是什么人,是大学生,是高考状元,上报纸,见领导的人!她马上都要去首都念大学了,这一去,都不一定能回来!”
少数跟着知青进城的村里人,只要是在那能住得下的,几乎就没愿意回来的,丁恒茹其实也不太懂宁初夏这去首都读书什么概念,但她和大多村里人一样,都对首都这两个字有种莫名的敬畏,首都可不是寻常人能去的地方。
“你听我的,就别想了,咱们和人家不一样!”说到这,丁恒茹心里有些酸,这话是说的弟弟,又何尝不是在说她自己呢?
“人家念书的人,毕业是分配工作的,以后最差也是要去镇上县里工作的。”
“我也能去。”丁恒福不太服气。
“能一样吗?”丁恒茹知道弟弟现在只是不甘心,下意识地争上一句,“你现在不接受,以后也要知道,人家已经走得远了,你追不上人家的。”
她像是也说服了自己,按捺掉了那些旖旎念头,扯了扯弟弟,又快步往前了。
丁恒福没说话,他要迈步前,回头看了眼已经瞧不见的村子,然后跟着姐姐不断往前。
少年人总是会做梦,可这梦大多难成真。
而宁初夏,大概就是他的那个永远不能成真的梦,只能封存在心中吧。
……
杏子村到首都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搭乘火车,市里没有火车站,所以宁初夏得和从前上学一样,坐车到市区,再由市区转到隔壁市,再上火车出发。
单单路上要耗费的时间,就足够叫人叹为观止。
宁父和宁母本是想送女儿去上学的,可这一来一回,单单火车钱,一个人就得出二十多元,当然,这是硬座票的价格,站票自然要便宜不少,只是小冯事先同他们说过,上学时期的火车挤,杏子村离首都着实挺远,再加上天热,这么颠簸过去,估计人得要半条命。
更别说前前后后还要花钱,住宿、餐饮,零零总总这么一加,确实不是个小数目。
如果只是花钱还好说,宁父和宁母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们到首都,估计人就直接摸瞎,这可是有前车之鉴,当时宁母第一次去市区看宁初夏,就差点没把自己绕晕在那,花钱事小,到时候反倒让女儿操心就不好。
相比之下,不如把这些钱给宁初夏,作为她平日的开销补充。
最后在宁初夏自己的要求下,宁家人便也都同意了她的意见,决定只送她到火车站,小冯说了,学校那边会在首都火车站接新生,只消把人送上车,剩下的事情应当不用太操心。
宁初夏最后算是“轻装出行”的,小冯自己也没做过火车,对于火车拥挤的描述全从旁人叙述而来,说得很是夸张,而且又有担心火车上偷窃的情况,宁初夏的行李最后删删减减,便也没带太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钱,则是被缝在一件衣服的内衬里,而那件衣服,也直接和装着行李的蛇皮袋缝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宁初夏还带了水杯和两个饭盒,车上有锅炉烧水,可以去接热水。
其中有个饭盒,里头装着的是能在大夏天稍微放置的馒头和自家腌的咸菜、咸鱼,否则放坏了,就约等于没带。
小冯给的建议是,在站台经停的地方,可以下去买些热的吃食,只是站台卖的东西肯定不便宜,宁初夏也没想这么浪费。
临要走的那几天,宁家几乎是门庭若市。
一想到宁初夏要去首都,大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他们对于首都的所有了解,都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传说,还有广播报纸、电视上呈现的内容,可说来说去,总是就这么几样。
首都人吃什么,是不是也吃鱼干虾酱。
报纸上总写的,外国友人来也会去的长城,到底长什么模样?
故宫紫禁城听说很大,有没有比一个村还大?
……
他们问题很多,宁初夏虽然颇觉好笑,可还是认认真真地记下了这些问题,并承诺如果看过了这些,一定会写信回复。
白天,是乡亲们的主场,到了夜间,则是宁家人的专属时间。
宁初夏行李里,那个放钱的布兜,被拆了又缝,缝了又拆,宁初春和宁初秋平日花钱不多,省下的钱,这回都放到了里头。
宁父和宁母的想法也似乎总是在变,忧心宁初夏的钱会不够花用的他们,每天都想再添点钱进去。
除却例行的塞钱之外,便是每天对宁初夏的围观,宁家修缮过房子后,三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房子。
宁初夏每天晚上,都能在迷迷糊糊中感觉到自己门外有人在走动,要不是她知道是谁,恐怕都要疑心这是闹鬼了。
他们似乎心中都装了不少事,可当真站在宁初夏面前时,又个个沉默,怎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日子这么一天天过去,便到了宁初夏要出发的时间。
村长特地找人借了车,宁家人一大早,便在村里人的欢送下离开,到镇上同何老师一家汇合。
临要走时,宁初夏回头看了一眼,许是她看错,人群中有个像是丁恒福的人闪过,宁初夏没太关注,收回了眼神。
之后便是颠簸又辛苦的转车历程,这么浩浩荡荡一群人,再想想这时间,看看那行李,好奇的人们便能得出同样的答案——这怕是送孩子去上学的。
其中有几个好奇心很重的,还会凑过来追问下宁初夏的名字,要去就读的大学,然后在沉吟中灵光一闪,和之前很出名的那位高考状元对上号,立刻投以赞赏和羡慕的眼神。
总算到了火车站,一行人中,已经有不少都面露疲惫。
毕竟他们这是卡着时间的行程,一路连个休息的点都没,一直在往目的地奔赴。
想要进站台送人,是得要交送台费的,当然,其中总是有不少人会选择逃票,宁家人不懂这种弯弯绕绕,再说也不可能在这时候想着省钱做这种事,他们乖乖地按人头交钱,在小贩狐疑的目光中,领了一小叠的站台票。
也难怪别人觉得奇怪,也就何老师家打扮要好上一些,宁家人穿衣打扮,一看就挺朴实,不像是什么富贵人家。
可和他们打扮截然不同的,是他们大方得过头的举措,这么多人,也不带讲价的,一角钱一张的站台票,说买就买,还老老实实地报人头,简直是冤大头本大头。
甭管小贩怎么想的,也对宁家人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进了站台,火车还没到,站台上已经全都是人。
宁初夏看着行李,她自然是看得出,宁家人有很多的话想说,只是他们都说不出口罢了。
倒是宁初春和宁初秋去念了一趟书,看上去得了锻炼,要果敢一些。
他们先后地抱了抱宁初夏,在宁初夏的耳边,说了些话。
人在不同的境遇,遇到的情况也很不同。
宁初春和宁初秋所念的学校都不在本市,一个在隔壁省,一个在本省省会。
而这两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和以前的初中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两人在进入学校后,原有的观念和想法都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见到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之后,才发现以前自己总觉得习以为常,人人如此的事情,其实并不那么“正常”。
原来有那么多地方,让孩子念书其实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除非家里条件不好,否则不会让孩子不念书。
原来也不是每个家庭,都非得要有一个男丁,就算有了,也未必要把儿子放在第一位考虑。
原来多子女的家庭,也有尽可能地做到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宁可每个人得到的差一点,也不让它不平衡。
……
太多的原来,堆积在他们面前,让两人再一次地从根源上地认知到,他们的理所当然,其实并不正确。
而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也更能清楚地明白,如果当初宁初夏没有为自己争取,对她来说,失去的东西,不是只有念几年书,或者是以后的工作那么简单。
以前的愧疚,更多的是看到宁初夏委屈,意识到她吃了亏,心里过意不去。
现在则是,清楚地明白,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宁初春和宁初秋都趁着拥抱的时候对着宁初夏说了句对不起。
他们的对不起,宁初夏没有回应,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
这样的反应,和两人预料的不太一样。
这些年来,宁初夏在学习之余,对于自己的兄妹都很关照,平日里虽然看上去稍有疏远,可他们认真想想,又觉得没什么区别。
可此刻,宁初春和宁初秋都读懂了宁初夏的表情。
她没有说没关系、没有表现原谅,那平和的表情下,其实是无所谓了,无论道歉与否,都影响不了她的心情。
宁初夏自然是看到了宁初春和宁初秋眼底的错愕,她没说话,只是神情淡淡。
她从头到尾,没有打算替原身原谅,事实上这也很难去说什么原谅——大家都有大家的理由,只是被牺牲的那个,没有资格开口。
都过去了,从来没有和没关系画上过等号。
当然,宁家人依旧是原身的亲人,对于亲人,她会尽应尽的义务,可要向前世一样尽心尽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是不会的。
宁父和宁母没注意到儿女之间的波澜。
他们夫妻俩看着宁初夏,神情均是复杂。
和之前的每一次送别一样,话到嘴边,只剩下那翻来覆去地“要好好念书,缺钱就写信、打电话回来”。
火车到了站,宁初夏便排着队上了车,她坐的位置靠窗,隔着窗能看到宁家人同何老师一家正簇拥在一块,抬头看她,朝她招手。
今日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阳光照在站台上,人都睁不太开眼。
宁初夏倚靠在床边,同身边的人一样,向窗外的家人挥着手。
火车发车,站台的人便也跟着小跑了起来,渐渐地落在后面,成了看不见的点。
宁初夏顺着开始加速的车往前看。
这一去,再回来,应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宁初夏脸上的神情从淡然变得果断,她已经做好了完全的计划,之后她便有充足的理由不必归乡,上辈子全都落在原身肩头的承欢膝下、任劳任怨的养老责任,这辈子也该换一个人扛了。
……
“宁初春,你家的信。”
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到了门口,习惯地按了响铃,对着院子里喊了一声,而后便把信塞进了邮筒。
今天是休息日,宁初春没上班,生活习惯挺好的他起得很早,一听外面的动静便出来拿了信件。
听到屋里的动静,宁初春忙喊:“爸,你别着急,信我拿了,你在屋里等等。”
不用看寄信人,他就知道这封信定然是二妹寄来的,厚厚的一封,不知道这回写了多少。
还好现在有打印机,否则每个月写信,估计就得耽误二妹不少功夫。
宁初春一进屋,便看到已然坐在藤椅上翘首相盼的父亲和母亲,虽然饭菜已经在桌上,不过想来他们也没心思吃,宁初春便立刻拆开信,准备念予他们听。
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句话形容宁初夏正恰当。
当年他们以为宁初夏能当高考状元,已经足够传奇,却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对于宁初夏的了解,宁家人的消息来源,主要是宁初夏寄来的信,他们从信上得知,宁初夏之前交流的一位教授很看好她,带她进了实验室实习,宁初夏在科研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才进实验室不久,就找出了原有实验中不对的地方。
之后的事情,便也顺理成章,宁初夏正式进入了实验室,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副产品——具体是什么,她在信件里没说,只说是需要保密,然后她正式地成为了实验室的特邀成员,并进了学校一位教授门下开始学习,然后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具体怎么样,宁家人并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对于宁初夏来说,回家渐渐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她不是在实验,就是在实验。
宁家人本来当然是颇有微词,他们当年受到的教育影响,知道要好好回报祖国,可当自家女儿一去不复返,连回来过个春节都没空的时候,就多少有些情绪,他们对于所谓的实验也没什么概念,毕竟女儿离开家不久,他们的概念里,女儿和什么科学家,还是很难画上等号。
一直到当年春节,国家派了人过来关心,询问宁家人生活有什么需要。
当时来的那位是从首都来的军人,一进屋便向宁家人出示了军官证,虽然即使不出示,外面的那辆军绿色吉普也足够让宁家人咋舌信服。
来人很亲切,只说称呼他小陈就好,可宁家人哪敢这么叫,只是犹豫着叫了陈军官。
陈军官告诉他们,宁初夏现在是国家的重要人才,所做的工作,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平日里出入都要受到保护,且不说实验本身就很复杂,如果要返乡,领导也担心在路途中的安全问题。
当时宁家人上下都是蒙的,他们根本做不到将陈军官的话同宁初夏联想在一起。
他们家初夏,这才去念了多久的书,怎么就还得要被保护起来?
陈军官神情专注,不似作伪,他诚恳地询问:“只要有任何的需要,请务必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是为这些为国奉献的人才做好后勤工作,你们提出的要求,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除此之外,陈军官也还提到了希望他们能支持宁初夏工作,不要打扰宁初夏的研究——她现在的手头研究工作,对于国家来说非常关键。
这句话一出,宁家人都红了眼,尤其是负责写信的宁初春。
他们当然听得懂,陈军官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显然这指的是他们前段时间连着寄给宁初夏的那几封信,在信里他们催促宁初夏回家,苦口婆心地说着家里人对她的想念,现在想来,这根本就是在领导看来没有觉悟的行为。
宁家人没提任何的要求,只说一定支持宁初夏的工作,陈军官也没逼他们说出需求,过后经由镇上,以宁初夏的实验成果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为由,陆续向他们送来的米粮油等刚需还有金钱补贴——这其中的真实原因,宁家人心里有数,知道这是陈军官找的理由。
送东西来时,对方没太掩饰,村里人便都知道,宁家的娃娃这读了一趟大学,是更出息了!
宁家人自这么一遭,便知道宁初夏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她说的话绝不是糊弄,他们身为科学家的家人,得要有觉悟,要支持她,不能给她带来负担!
在宁初春和宁初秋毕业之前,宁初夏分别给两人单独寄了信,她在信中坦诚,自己现在的学业工作,都很紧张,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难陪伴在父母身边,以后每个月的补贴都会寄一部分回来,照顾父母的工作则得交由他们来做。
宁初夏信里没明说,可两人都明白,这种种理由指的是什么,宁初夏的工作都是高度保密的,他们肯定不能拖后腿,宁初春和宁初秋便在商量后,同陈军官联系了一番,在分配工作时,都分配到了隔壁市。
宁初春的孩子出生那边,宁父和宁母便被劝着搬到了市里,现在每个月会去宁初秋家住一周,剩余的时间则在儿子这住。
“怎么样?”宁父有些急促地询问,他眼神中有些神伤。
自从送女儿去上学之后,他已经足足有十年没见过宁初夏一回了,虽然女儿寄信回来时时常附上照片,平日里有空的时候也会同他们通话,可毕竟总是见不到人。
虽然伤感,宁父倒也理解,女儿这是没有办法,他不傻,就看来的军官一次比一次客气,就知道女儿的那些个研究,估计又取得了新的进步,只是得保密,不能同外人说。
宁爷爷和宁奶奶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他们常常将当年的事情挂在嘴边,宁父也得以听到了不少,对于国外有间谍窥伺,得好好保护这一类的事情,宁父是很敏感的。
他们家可不能出汉奸!
宁母也同样看了过去,虽然多年未见,可女儿依旧是她心中的骄傲。
要知道,现在女儿每个月可还给他们寄零花钱,对于养老钱,也从未说过不字,他们有时生病遇到事情,都能迅速地得到解决,那可都是沾了女儿的光!
“我看看。”宁初春看了眼,概括地说,妹妹写信,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向来是事无巨细地报告,可真要从头念到尾,那喉咙都会干,“初夏最近挺好,人没瘦,还又胖了两斤。”
“好!”宁母很是开心,上回女儿寄信来的时候,就说她瘦了两斤,说是做实验的地方条件比较艰苦,伙食不太一样,肠胃不舒服,就瘦了些,她担心了好几天。
宁初春接下来又说了些信中提到的近日情况,包括宁初夏穿插在其中谈到的并不涉及到保密的工作趣事。
他忽然叹了口气:“初夏今年又回不来了,她说她的新实验刚开头,又取得了一个大的突破,再过两个月,有很大的概率又要进入实验阶段……”
宁初夏没回在实验上说的大概,基本就等同于百分百,这点宁家人都知道。
“这也没办法,不怪她。”宁父叹了口气,他是想念女儿,可总不能逼着女儿工作不做回来吧?那他可不就是国家的罪人了?
而且女儿做的这些,他这个当爸的也与有荣焉,虽然对外,他只能说一句女儿在首都的好单位工作,偶尔宁父也听到,别人说他是打肿脸充胖子,女儿估计是在首都勉强混日子,没脸回来,可他完全不在意。
他知道,他的女儿,比谁家的孩子都出息。
宁初春又翻了页:“这里是初夏在问你和妈的情况,上回她让我把你们的体检单寄过去,她说要辛苦我和初秋多记一下你们的血压血糖,她托人买了血压计和血糖仪,过几天就寄过来。”
“这孩子,怎么老操心这些呢?”宁母眉眼都舒展开来了,可嘴上还是嘟囔着,“她得工作,还想着我们呢。”
宁初春也颇为感慨:“初夏还问了下小宇的情况,说之后等小宇到了年纪让我提醒她,她会寄一些辅导书回来,初秋那边也是……”
宁初春的妻子坐在旁边织毛衣,听到这耳朵一动,神情也很舒展。
她认识的朋友,听说宁家这大女儿已经十年没回来,都暗暗地和她说她家吃了大亏。
他们倒也不是全说风凉话,这出钱哪有出力辛苦,现在宁父和宁母身体还健壮,可要是哪天身体不好了,就相当于宁初春一家,得天天家医院单位跑,况且宁家这大女儿连家都不回,一副撂担子只出钱的模样,到时候没准要怎么扯皮呢,太精明了!
她从来只是笑笑不反驳,因为反驳也没用,别人都当她是死鸭子嘴硬。
可她自己知道,宁初夏这位小姑子,可不像别人说的那么不中用。
非但本人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平日里对家里的情况也很是关心,之前她家小子刚出生,还是小姑子从首都寄了这里都买不到的进口奶粉和孕妇奶粉回来呢!就说之前邻居们都羡慕的玩具车,不也是小姑子特地寄回来的吗?
再说养老,这小姑子也确实有难处,人家该出钱出钱,平日里也关心得很,两老人家每年一次的体检,不都是她安排的吗?他们家也就只能帮着出出力了。
她正想到一半,就见到丈夫忽然卡壳,一脸瞠目结束的模样。
“怎么了初春?”她疑惑地问,宁父和宁母同样看了过去。
宁初春卡壳了半天,才支支吾吾地开了口:“爸,妈,初夏,初夏她要成家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写了的,只是有小天使说想一口气看完,我就寻思写完了发出来
这个故事宁初夏是有cp的(不是丁恒福)要是介意的下一章别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