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棉说看看,其实一看就看了大半夜。
那些化学公式本来就数字符号多,文字少,尤其又被烧得七七八八的。
她得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烧到薄脆的纸上的小字一个一个挑出来。
然后把李红英帮她留下的那三封信铺展在床上,一行行一字字地找出相应的字来,再举着姜金海的放大镜一一比照。
可恨这一晚村里还停电,她点着一盏小煤油灯,眼睛都快瞅瞎了。
等她把那几十个字的横竖撇捺钩的书写规律都比对完,把放大镜一丢,往被子上一躺,望着漆黑的房顶骂了句:可去他妈的苗知青吧,这就一梁知青。
还是一重生的“梁知青”!
……
筹划了几乎一夜,第二天早上,姜新棉就起得有点晚。
当她顶着两只熊猫眼出来时,早饭已经摆上,一大家子正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吃饭。
奶奶已经先吃过,此时正歪在炕上看着儿孙们在炕下的矮桌上吃饭。
她一进来,老太太连忙叫她,“棉棉来跟奶奶坐。”
在这个家里,奶奶炕上的小软垫是小姑奶奶的专属,跟奶奶吃小灶也是小姑奶奶的特权。
姜新棉刚走过去,奶奶就心疼地拉着她的手,撇着没牙的嘴说:“我的乖乖,昨晚又看书了?看这两眼睛熬的。”
奶奶拉着姜新棉,爱抚着她的头发,叶翠娥就连忙去把给她煮的鸡蛋拿了出来。
鸡蛋是做饭的时候就煮好的,叶翠娥担心凉了,一直给她盖在锅里,此时不烫不凉,正可口。
叶翠娥一边给姜新棉剥着鸡蛋,一边说:“看把闺女都熬瘦了,可得多补补。”
坐在下面喝稀粥的姜建梁连忙说:“娘,俺也用功了,你也给俺补补。”
说着,他把碗递过来,想蹭一块鸡蛋吃。
叶翠娥把他的碗一推,骂道:“你滚一边去,天天看闲书,还好意思吃鸡蛋?”
姜建梁不服气,“棉棉她看的就是有用的书吗?她现在又不教书了,有什么正经书可看?”
姜建梁说完,姜金海咳嗽了一声,说:“前儿我去找了校区王校长,他说过几天就把棉棉安排到葫芦村小学去教书。”
叶翠娥一听十分心疼,“他爹,葫芦村离咱家可十几里地呢。”
姜金海说:“离家是远了点,好歹先教着,王校长说等以后有了机会再调回来。”
叶翠娥心疼地叹口气,把剥好的一颗白嫩的鸡蛋递到闺女手里。
姜新棉接过来,却伸手就放进了大哥的碗里。
大哥吃了一惊,“棉棉,俺咋好吃你的鸡蛋?你小哩!”
大哥说着就要给她夹出来,姜新棉连忙按住大哥的手,说:“大哥,咱家除了咱爹娘就数你功劳最大,这几天厂子里活多,你天天加班太累了,应该补补,再说,我还有事求你呢。”
一句话,把姜建国说得眼圈直泛红,心想他这个妹妹啊,真的是越来越懂事了。
可是姜建国看着那个鸡蛋却不能下口,自己一个大老爷们,不病不弱的怎好吃这个?
姜新棉冲大嫂那边指一指,“不好意思吃就给大嫂嘛!大嫂天天起早贪黑地忙一大家子的饭,还得再忙地里,更辛苦!”
这几天,因为李红英藏信的事,姜建国正跟她闹别扭呢,听姜新棉一说,他就顺水推舟把鸡蛋夹给了媳妇儿。
李红英脸一红,除了在月子里,他男人可从没这样过,于是她连忙把鸡蛋给两个孩子分了。
姜建国憨厚地笑着看着姜新棉,说:“棉棉,有啥事,你尽管说。”
姜新棉却笑着:“大哥你先吃饭,吃完咱再说。”
说着,她又把剥好的另外两个鸡蛋,一个给了大哥的大儿子姜钢球,另一个给了大哥的小儿子姜铁蛋。
两个孩子高兴得不行,连忙夸着小姑姑好,就低头去吃那香软的鸡蛋了。
叶翠娥心疼得不行,“棉棉,咋都给了别人?你吃啥?”
姜新棉说:“钢球铁蛋正在长身体也需要补补。”
说着,她看着叶翠娥,“娘,以后你如果再煮鸡蛋,就每人煮一个。”
叶翠娥被她闺女说得直皱眉,“这闺女,家里哪有那么多的鸡蛋?”
姜新棉说:“不够每人一个就做成一锅鸡蛋汤,大家一起喝。一大家子人,东西不嫌多少,主要是得有个均匀。”
姜新棉这一席话,说得一直默不作声的李红英先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她。
姜建梁也抱着个碗直瞪眼,“这是咋了?最爱吃独食儿的姑奶奶讲起均匀来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
姜新棉笑着说:“没咋,我就是想趁着今天大家都在,把上次我跟大哥提过的分家的事再说一说。还有,我不打算在村小教书了,我要去县里上班。”
……
这几天,姜家铺村有两桩稀罕事成了村里人下饭的好菜。
一桩是,村支书姜金海家竟然分家了。
原本开在院子里的那个月亮门堵上了,老大家现在住西院,走西面胡同。
姜金海两口子带着二小子、小闺女和老娘住东院,走东面胡同。
听说地也分开种了,姜建国挣得工资也不上交了。
这一下,那个天天看闲书不正干的二小子可要上套拉磨了。
第二桩就是,姜金海家那个娇滴滴的小闺女姜新棉,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竟然去县裘皮厂上班了。
“人家裘皮厂效益好,工资高,在里面坐办公室多自在!”
“嗐,人可不是去坐办公室的,人直接下车间了。”
“啥,闺女下车间?硝皮子?”
“可说是呢。”
“哎呦喂,这可是头一遭听说。”
“不是听说裘皮厂一般人进不去吗?她一个小闺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人家让她去车间干啥?”
还是村头信息交换站站长曹秀花掌握的信息更详细,“你们知道个啥?人新棉小姑姑是凭借着一个啥发明才进去的。”
“啥发明?”
“说是叫啥……”
曹秀花挠着头皮想了好大一会儿,一拍大腿,“想起来了,是叫一毛双色。”
“啥叫一毛双色?”
“俺也说不清,反正听说就连老毛毛匠姜建国都弄不出来呢。”
“哎呦喂,那可是厉害了。”
“老姜家这是要出金凤凰了啊!”
……
“一块普通的毛板,经过特殊工艺鞣染以后,一根毛峰可以染出两层色彩,远远看去极具晕染效果,十分华贵。这种鞣染技术,俗称一毛双色。”
这是姜新棉现在回忆起来,老姜同志那项发明给她留下的唯一的印象。
就凭着这点印象做指引,她苦苦钻研了两周,翻烂了小姜同学的化学书和从县图书馆借来的一堆资料,又求着大哥带她去裘皮厂的车间里进行了十数次试验以后,终于做出了老姜同志在试验报告里描述的那种效果来。
虽然跟老姜做出来的效果还有不少差距,却已经是她这个业务选手的极限了。
姜新棉现在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姜同志创业的艰难,也明白了,想在短时间内抢在梁秋云的前面把老姜同志的那些发明都攥在手里,是真的挺不容易的。
就这一个一毛双色,她废寝忘食忙了半个多月才完成了一个初级成效,自己却足足瘦了十斤,在省城买的那几件衣服穿在身上都晃荡,心疼的叶翠娥直抹眼泪。
看来,要想保住老姜的其他发明,她必须得深入裘皮厂的车间才行。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着这项工艺顺利进入县裘皮厂,成为一名技术研究员,也填补了姜世恒辞职所造成的空缺。
今天是姜新棉上班的第三天。
正好赶上省外贸的那批订单出货。
这本来不是她的工作段,不需要她负责。
可是,因为省外贸那边突然接到客户通知,要求这批货物装箱时必须按顺序标注上数字,每箱还都要附上一张英文版的货号说明。
因为裘皮厂这边没有专业的英语人才,这样的任务一般都是省外贸那边直接派人过来。
这一次,也不知道省外贸那边听谁说姜新棉来裘皮厂上班了,于是,这项洋气又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姜新棉正愁今天天气不好,大哥下班又晚,不好回家呢,既然有加班费可赚,又有宿舍可住,那就留下来跟大哥一起加班吧。
灯火通明的仓库里,那些本来已经整装待发的货物又被拆开,重新编号,重新装箱。
大哥带着几个徒弟在搬货,姜新棉则坐在一张小桌子边,拿根粗线笔往货卡上写字。
这项工作其实很简单,一张货卡上也就两三行的英文说明。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姜新棉写得得心应手,旁边等着打包装的几个姑娘就看得叹为观止。
“哎呦,这就是英语啊?”
“咋看着像□□蝌蚪?”
“小姜真是厉害啊,竟然还会写外国字?”
姜新棉一边写一边说:“其实也不难,想学的话改天教你们。”
她这样一说,那个活泼的小苏就立刻拉着她说:“姜姐姐我想学,我学会了以后就能跟老外说话了。”
小姑娘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开她的玩笑,“什么老外?就咱这小破县城你去哪里见老外去?老内还差不多!”
“哎呦,小苏不会是想以后找个黄毛绿眼的毛子嫁了吧?”
小苏急了,“你再说,我撕你的嘴。”
大家正玩笑着,仓库门外车声响起,县运输队的货车到了。
肖段长连忙招呼姑娘们去打包装了,小桌旁就剩下姜新棉一个人,坐在一盏小灯下写着货卡。
写到口渴,她端起水杯喝口水,一抬头,就跟走进仓库来的于明军打了个照面。
外面下着小雨,天气有些冷,男人穿着黑色夹克衫,黑色长裤,黑色开车鞋。
他的身影浸在橘色的灯光里,愈发显得高大挺拔。
姜新棉有些意外,裘皮厂业务繁忙,几乎每天都有运输队的大车在厂区进进出出。
她上班这几天,碰见过姚建设也碰见过小赵,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躲避,唯独就没有碰见过于明军。
没想到今天偶尔加个班,却碰见了。
于明军也意外,他刚一进来时就看见了旁边低头写东西的姑娘,她的两条发辫盘起在脑后,整个人包裹在肥大的褐色工装里,小脸愈发白,整个人也愈发瘦,瘦得让他第一眼竟然没有认出来。
此时看清是她,看着她那瘦得下颌愈发尖俏的小脸,他不由就抿了抿唇。
姜新棉却冲他淡淡一笑,随即就错开眼,喝口水拧住杯盖,继续写她的字。
作者有话要说: 把老于冷落了两章了,这章放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