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侯贾赦如海三人日夜兼程,赶回京都。
如海告辞家去。
燕侯与贾赦入朝探听消息。
结果却得知,忠顺王不过是从良田万顷变成良田千顷。
三皇子,五皇子,北静王,南安郡王,宗令几位牵涉其中的宗亲,也是这般处置。
爵位不变,罚没七成家财以抵罪。
整个不疼不痒。
燕侯贾赦两人闻讯,差点吐血。
他们差点付出家破人亡的代价。
这些幕后操纵者,竟然这样不咸不淡处置了?
如此大罪,至少应罢职降爵。
当然,三位出面买凶的盐商,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株连九族,家财抄没。
膝盖以上的男丁,全部斩首。
全族发配岭南。
亲族发配漠北,遇赦不赦。
四方当抄没,充盈国库。
但是,与燕侯贾赦如海何益?
燕侯贾赦二人把当年的赋税归入户部。拿到凭条后,一起到了林家探视林母。
这般时候,如海已经到家。
林母虽然不再吐血。
但是,她原年老体弱,此刻身如败絮。
全靠贾敏炮制的灵参吊命。
如海跪地,泣不成声。
林母反而豁达了。
贾敏知道他们母子要说话,隧道:“夫君陪着婆婆,我去安排饭食……”
林母却道:“媳妇,你留下,我有话说。”
如海抹泪拉住贾敏:“听母亲!”
“海儿不哭,趁着为娘还清醒,听为娘说几句。
我怕一日山崩,来不及与我儿话别……”
如海哭得差点崩溃:“母亲不要这么说,您会长命百岁……”
林母道:“我的身子自己知道。
若不是亲家救我,找了好人参替我吊命,你我母子只怕不能见面了。
我凭生不欠人。
这回欠了,却还不上了,海儿帮我还吧。”
林如海落泪颔首:“孩儿记下了。”
林母道:“你父亲临终前嘱咐我把你养大,光大林家门楣,传递林家香烟。
我做到了。
我此生无憾亦无愧,不怕见你父亲了。”
如海心疼如搅:“母亲,您别这么说……”
林母道:“人生总归百年,我儿不用悲伤,比你父亲,我赚了许多年……”
林母说着话,出了一身虚汗。
贾敏忙着替林母喂了灵参汤,又替林母滋养泥丸宫,让她头脑清醒的跟如海话别。
如海看着贾敏一阵忙碌之后,母亲神色好转。
猜测这些日子贾敏都是这样照顾母亲。
他握住贾敏的手说道:“辛苦你了!”
贾敏道:“应该的,我不该让婆婆去……”
林母这时候却异常清醒:“你们往年都没事……”
如海也道:“是恶人作恶……”
贾敏不再做声。
林母忽然伸手:“媳妇……”
贾敏握住婆婆。
林母把贾敏的手,搁在如海的手里:“你母亲是个有担待之人,海儿托付给你了……”
贾敏颔首:“婆婆安心。”
林母颔首:“我安心,你们也放心,我总要陪你们走过最后一年……”
林母说完这些话又是一头汗水。
安太医这时说道:“老太太一次不能说得太多……”
这时候,林忠进来禀报:“少爷,燕侯与大舅爷前来探病。”
如海这才抹把泪,朝着太医躬身行礼,方才出门。
燕侯贾赦不能进内室,不过是前来慰问如海,看看能否帮忙。
林如海朝着燕侯贾赦拱手:“多谢燕侯,多谢大舅兄。
这次多亏伯母与岳母拿来好人参。海没齿难忘!”
燕侯贾赦忙着回礼:“太客气了!”
他们三人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林如海这个时候已经知道了陛下对于皇子与忠顺亲王的处罚。
那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除了财物损失,安身立命的重要东西,都给他们留着。
嘉和帝这是避重就轻,用不相干的人替凤子龙孙顶罪。
论说死的人不少了。
但是,三人心里都不舒服。
因为真正的作恶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燕侯与贾赦慰问如海一番告辞出府。
走在前面的燕侯忽然回首:“周家罗家顾家的子孙,我会把他们拔干净,今后官场后宫,不会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但是,皇子凤孙他没有办法。
他的权力是陛下给的。
陛下不会允许他反噬。
燕侯看着贾赦,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燕侯也没十足把握:“这事,得等机会!”
贾赦却道:“好在恶徒斩首……”
两人都有些丧气,再不多话,各自回家。
贾赦到了荣庆堂,给石梅磕头。
他满脸的羞愧:“儿子给母亲请安,儿子无用,不能替母张目。”
石梅伸手一抬:“起来吧,我早说过,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比起你父亲,我们不算什么委屈。”
贾赦道:“妹夫怎么办呢?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挺得住。”
石梅道:“他身上有责任,挺不住他也要挺住。”
贾赦道:“陛下这也太宽宥了。
谋害朝廷诰命,视同谋逆。
这样高举轻放,真是让人……”
石梅抬手阻止了贾赦:“跟我来吧!”
母子们进了密室,这里通政司也不能触及。
石梅这才说道:“你以为陛下不想干掉忠顺王吗?”
贾赦讶异:“难道不是陛下有意袒护龙子凤孙?”
石梅道:“陛下七十几了。
前些时候气病了,虽然不是大病。
但是,你弟弟说,陛下吃茶的时候,手指会轻微颤栗。
这说明,陛下已经老了,比我们看到的陛下更加老迈。
如今社稷无主,他不敢丝毫马虎,给有心之人造成可乘之机。
他之所以轻描淡写,只在资产上下手。
不过是为了求稳。
因为陛下需要两宗东西。
一是是间,二是金钱。
有了时间,他就可以从容将江山移交到自己喜欢信任的儿子手里。
有了银票,他就能安抚天下臣民,
不怕贼子利用灾荒,乘机谋反。”
贾赦闻言顿悟。
京都三大营拱卫皇城。
如今,南安郡王是黑旗军的统帅。
西山奉圣军是北静王掌管。
三大营只有巡防营指挥使是王子腾。
宫廷侍卫只能是护卫。
故而,一旦皇帝要把这几位夺爵罢黜。
难保他们不会铤而走险。
在没有太子的情况下,义忠郡王就是最好的傀儡。
又有三皇子,五皇子,宗令,忠顺亲王推波逐流。
王子腾的巡防营,绝对不可能干的过黑旗卫与西山卫戍营。
身为皇帝也要忍下一时之气。
暗中布置。
贾赦想到很多的可能,唯独没有想到皇帝会害怕!
皇帝是九五至尊,富有四海,金口玉言,怎么会怕儿子与侄子们?
贾赦忽然击掌:“坏了,燕侯走的时候面色不好,只怕会很陛下翻车。”
石梅摇头:“没事,翻车了也不会有事,不过踹几脚。忠顺王,三皇子,五皇子哪个不是这样。何况燕侯是儿子,忠顺王只是侄子呢!”
贾赦道:“燕侯今日为了妹夫置气,没有进宫请安,儿子还是去一趟吧……”
石梅道:“想去就去吧!你只是狐朋狗党,陪着他喝酒买醉即可,别乱出主意!”
谁是狐朋狗党呢?
贾赦不高兴却不敢犟嘴。嘟着个嘴巴走了。
赖嬷嬷送了贾赦出门回头跟石梅说道:“大爷有些不高兴的样子。”
石梅道:“甭管他,也不是三岁的孩子。快做祖父了,还要天天表扬?”
贾赦果然当晚没有回家,跑去跟燕侯喝酒买醉。
嘉和帝等着燕侯进宫请安,他好跟这个纯粹的儿子吐吐口水。
结果这小子竟然跑去跟狐朋狗党喝酒。
嘉和帝气得骂了句白眼狼,也不招妃子,自己睡了。
翌日。
嘉和帝招了贾政烹茶。
贾政只好又得把母亲分给自己的份额,进贡给嘉和帝。
且,贾政只答应清晨替嘉和帝烹茶一次。
他劝慰皇帝道:“茶水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却不利于睡眠。陛下最好过了午时就不要吃茶。”
嘉和帝差点落泪。
多少年了,没有人敢质疑嘉和帝的抉择。
儿子怕他,臣子也怕他。
燕侯心气不顺就敢跟他顶牛,也敢说实话。
如今这个牛小子却不愿意进宫来哄他了。
翌日。
嘉和帝还在生闷气,燕侯又进宫请安来了。
并且,燕侯这一次并没有跟他抱怨什么。
嘉和帝但是疑惑了:“你没有话跟我说吗?”
燕侯说道:“我说了,您可以改变圣旨吗?”
嘉和帝冷哼:“老子金口玉言!”
燕侯不再说话。
“怎么又不吭声了?”
燕侯道:“您想知道什么?”
“什么都好!”
燕侯道:“我与恩侯就罢了,林家可是一条命!”
嘉和帝道:“你们也不会罢了,不会让你们白受委屈!”
然后,燕侯兼任领侍卫大臣。
这年,贾赦成为皇宫安全负责人之一。
原本的领侍卫大臣宗令被闲置了。
宗室留守皇宫侍卫处的只有忠靖王。
义忠郡王,忠顺王都被挤出了侍卫处。
陛下这么安排,宗亲们也没有话说。
陛下不严惩,难道不能生气吗?
而且,嘉和帝命三皇子,五皇子,十四皇子闭门思过。
宫廷年宴也划掉了他们的名字。
不仅如此,这几位的年节赏赐也被停了。
而燕侯,荣国府,林家的赏赐都提高了。
燕侯比照王府。
荣府比照公府。
林府比照候府。
年宴上,陛下忽然赐封。
大皇子,四皇子被册封为亲王。
六七八,十三皇子被册封为郡王。
几位皇子的差事也进行了调整。
大皇子协管吏部。
四皇子协管户部,十三皇子协管兵部。
八皇子协管刑部。
之前炒得热乎乎五皇子因小失大败北。
嘉和帝亲简,燕侯的长子水淮,荣府孙少爷贾琏,补为御前四品带刀侍卫。
御前行走。
整个京都文武为之动容。
石梅没想到贾琏提前成为侍卫。
御前侍卫,不算正式官职,不耽搁文武科举。
这一年,贾敏夫妻都没参加宫宴。
林母在石梅与贾敏联手炮制的灵参的护佑下,艰难的熬着天数。
正月初六,燕侯贾赦,再有嘉和帝的使者戴权,前后脚到林府探视。
林如海整个憔悴的不成样子。
初七这日。
燕侯府荣府停止宴客到林府探病。
正月初八。
林母终于熬不住了。
临终,她见了青玉紫玉黛玉。
然后示意把孩子抱走。
林母临终,因为贾敏替她滋养泥丸宫,头脑一直清醒。
临终那一刻,她拉着如海贾敏,拼尽力气说道:“青玉紫玉,别,江,江……”
话没说完,人已经溘然而逝。
但是,贾敏与如海都明白了。
林母怕人再谋害林家子嗣,吩咐青玉紫玉不要再回江南。
燕侯与贾赦再次前来探视,忽闻哭声大作。
然后,燕侯知道了林母临死的遗言。
孙子不回江南。
贾赦留在林家,让赖大回家调派人手。
很快替林家搭好了灵堂。
一边请了钦天监择定吉日。
林家很快给张家荣府发了讣闻。
再有如海恩师,同年,同窗,同僚都发了讣闻。
正月初十开吊。
如海写了奏折丁忧。
嘉和帝准奏。
林如海的情况,就是夺情,他估计也支撑不住。
燕侯第一时间去了皇宫求见嘉和帝:“我在江南的政绩,离不开如海帮扶。
林老太太也是因此受累。
这么不闻不问,儿子心里不安。
以后,谁还肯跟我干?”
嘉和帝招手:“过来看看。”
燕侯一看,却是一纸册封诏书。
嘉和帝赐封林如海一等伯。
追封林父为一等侯,林母超品诰命。
燕侯声音哽咽:“谢陛下!”
嘉和帝道:“你亲自去传旨,着礼部主持葬礼,光禄寺赏赐葬仪千金。准王公以下大臣上门吊唁。”
燕侯这边出宫就吩咐随从:“去告诉恩侯,老夫人的灵牌挽联不忙定制。”
林母得到追封,林家就能按照候府的礼制规格办理葬礼!
这是嘉和帝赏赐林母的死后哀荣!
林如海一直以来憋屈的心情稍微得到舒缓。
一般老人仙逝,若是女性,便由老人嫡亲闺女帮忙装裹换上寿衣。
没有闺女,便由嫡亲孙女承担装裹之责。
男性逝者,则有族里的长亲帮忙沐浴,闺女孙女穿戴。
林母没有闺女,嫡亲的孙女年纪幼小,就只能由儿媳妇承担替婆婆洗浴装裹之责。
不然,就只能花钱请殡葬机构帮忙。
一般来说,只有孤寡老人才会请殡葬机会。
一如义庄。
贾敏幼承庭训,自然不会在这个上面让如海难堪。
贾敏曾经替父亲穿戴过,不过当时贾母病倒,由族亲长者协助。
如海没有族亲长辈。
石梅便出面帮忙,从旁协助贾敏替林母换上了寿衣。
如海得知,向岳母行了跪拜大礼。
这便是膝盖下面埋父母。
这种情分不能用金钱衡量。
三日后,林父按照侯夫人礼仪举办葬礼。
礼部官员上门主持悼唁仪式。
文武百官贵跟如海亲厚者,或看重如海敬重如海者,都上门悼唁。
初十这日,上门悼唁的亲朋故旧同僚,竟多达三百人次。
林家没有族亲,外家张家尚未来人,这
个规模的悼唁仪式,已经相当宏大。
如海带着贾敏青玉在灵前跪拜回礼。
贾赦带着整个荣府的班底在林府帮忙。
巡防营锦衣卫,派人在翰林街附近巡逻警戒,谨防有人扰乱葬礼。
林宅内部则是由荣宁二府的斥候监管。
青玉黛玉年纪太小,如海害怕被宵小所乘,将黛玉紫玉托付给岳母石梅。
石梅只需在林府大祭之时送他们回府参加祭奠则可。
林府初十开悼,十四便是林母头七大祭。
荣宁二府,还有后街八房族人的家主主母,齐齐上门悼唁。
头七这日悼唁者,降至二百人次。
毕竟,林如海得罪之人上至皇子王爷,下至将军府。
一般人等不敢轻易战队。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也是人之常情。
十年寒窗,家人的安危,他们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
二七上门悼唁者再次减少。
却是部分六部官员,见嘉和帝没有派人悼唁,害怕被忠顺王一系打压,退缩了。
燕侯与贾赦为了声援林如海,递奏折请了半月的休沐之期。
至少等林母三七之后再行离开。
原本以为嘉和帝不会允准,或许还会挨骂。
结果,嘉和帝竟准了。
戴权出来传旨,面对贾赦的惊愕悄悄说了一句:“陛下说,兔死狐悲,人之常情!”
所以说,这是陛下允准的理由?
三七,悼唁人数持续减少到一百五人次。
失踪的是那些如海并不亲密的同年同僚。
如海没想到,翰林的同僚也害怕牵连,退缩了。
燕侯得知,心里骂娘。
这些宰相的根苗竟是鼠辈墙头草。
朝廷落在他们手里,一旦民族危急,君王有难,他们会不会首先观望,继而弃之?
可是,这种事情,也不能上门逼迫人家。
燕侯暗搓搓的把这些人员记下了。
有朝一日,切莫落在他手里。
就在燕侯与贾赦跟如海辞别,准备返回江南的时刻。
嘉和帝忽然连发两道圣旨。
燕侯调任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
从一品。
贾赦调任奉圣军将军,从一品。
圣旨一出,京都哗然。
奉圣军是住在西山的卫戍部队。
只有副将,由北静王监管。
九门提督虽然只是正二品。
但是,掌管京都九门与步军统领衙门。
只要九门提督忠于圣上,再多的兵卒也攻不进京都。
奉圣军则是拱卫京都的卫戍部队。
再加上王子腾的巡防营,这三下联合起来,京都就固若金汤。
黑旗军就甭想有异动。
一旦意图不明,调动兵马,即刻受到奉圣军与巡防营的夹击。
北静王监管奉圣军多年,深受信赖。
而今,嘉和帝因他掺合四方当,罚没他七成财产以赎罪。
除夕宫宴取消了北静王出席的资格。
北静王战功累累,一脚踏错,悔恨不已。
因此身上陈年旧伤复发。
北静王蓦然惊醒,看出京都的情势不对。
为保全祖宗留下的家业爵位。
北静王以病休为由,上折子请辞奉圣军代将军之职。
嘉和帝看在他祖上功勋,他自身并无大恶,允准北静王辞呈。
这个将军之职,就落到贾赦头上。
石梅猜到嘉和帝会有所动作,心里只怕贾赦进了锦衣卫。
凡是锦衣卫指挥使,没有一定的根基,大多下场很惨。
如今调任西山将军,算是最好的地界。
奉圣军有神机营,骁骑营,是京都防御的重中之重。
北静王算是激流勇退。
怪得北静郡王能够善终。
由于林如海两个盟友的升迁,林府悼唁之人有所回升。
但是,终究燕侯比不上皇子。
贾赦敌不过王爷。
故而,回心转意再次亲近林如海的人少之有少。
且这些人都有合理的解释。
燕侯贾赦都在心里从小本本上把这些人从黑名单上划掉了。
这一部分人,只要不是生死存亡之时,尚可联盟。
五七之期,林母出殡坐夜。
嘉和帝忽然派遣燕侯代替自己上门吊唁。
消息一出,已经在林府悼唁的宾客暗自欢喜。
嘉和帝终究是明君,不会辜负有功之臣。
然后,这些人也有亲朋故旧,忙着使人告知。
一时之间,嘉和帝看重林如海的消息不胫而走。
霎时间,林府客似云来。
上门悼唁之人高达五百余人。
京都处于观望八公府,清贵门廷,几乎齐齐出动。
曾经退缩的那些人,重新出现。
一直暗中观望之人也如释重负,上门了。
嘉和帝听闻,心中稍稍安慰。
至少眼下,居心叵测之人的号召力,还不足与他这个帝王抗衡。
嘉和帝,可不是好性子。
这些人害怕朋党,证明他们不是为难之际,能够依靠之人。
也不是可以托付朝堂之人。
可怜见的。
林如海这一批的翰林,一时的动摇,意志不坚,注定不会出阁臣了。
五七之后,林母出殡,移灵到城外的家庙停灵。等待满了百日,扶灵返乡。
托嘉和帝的福,林母的送葬队伍十分壮观。
因为林母死于施粥善举。
京郊人家乞丐,落魄之人,京郊贫困之家,凡是受过荣宁二府林府赈济粥米之人,都自动参加了送葬队伍。
百官感叹,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二月中旬,嘉和帝忽然叫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