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豪门 > 红楼老太太 > 分桃(捉虫,谅解啊)

分桃(捉虫,谅解啊)(1 / 1)

石梅舒口气:“这就好。”

她就怕没有堵住所有漏洞,让王家钻了空子,煽动灾民抢劫番薯,毁掉试验田。发生研究三年的高效油菜种子被羊吃了,研究生无法毕业的悲剧。

石梅想着,金大的手段还是很不错的,决定把这一家人都带回京都去。

石梅是卯正二刻出发,辰初三颗到达农庄。

石梅这边刚把番薯田都巡视一遍,贾玫便匆匆来报:“婶娘,金大叔派人来说,钦差大人们马上就到。”

张氏贾敏没有诰封,钦差不召见不便露面。

石梅便领着贾琮元春前往大门口迎接。

辰正时分,钦差队伍准时出现农庄大门处。

走在前面的喝道的,是王府的亲兵。

头一顶轿子便是忠靖王,紧着是北静郡王。

荣府的贾赦贾政父子四人,骑着骏马跟在这两顶轿子旁边护驾带路。

然后是户部尚书,都察院御史,江苏甘肃河南的三位巡抚以及他们府标殿后。

忠靖王北静王跟石梅都认得,在贾代善的葬礼上见过一面,还有些影像。

虽然两人穿戴一样的四爪蟒袍,石梅还是准确的认出了两人谁是谁。

两位王爷就在农庄门前下轿步行。

石梅的品级不及两位王爷,但是石梅是东道主,而且还是陛下亲口夸赞的公忠体国之人。

两位王爷不敢怠慢,下轿与石梅拱手还礼。

二人见石梅带着两位粉雕玉琢的小孙子,又夸赞两句孩子聪明伶俐,给了见面礼。

贾琮元春两人的腰间多了两块压袍边的玉环。

贾琮元春都不用石梅教导,小嘴吧嗒的到了谢。

元春说:“王爷长命百岁!”

贾琮忙着跟进:“王爷福寿延绵!”

北静王与忠靖王两位王爷都是家财万贯的主儿。

然而,北静王与忠靖王都有一个毛病,这两人多年在外征战,故子嗣稀薄。

到如今,两人年过不惑,北静王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还胆小怯懦得很。

忠靖王的儿子也才五岁,因为忠靖王常年在外,王妃早逝,这儿子养在陛下跟前,对陛下倒比忠靖王亲热。

遇见元春贾琮两个不认生的小书生,两人很是稀罕,伸手就一人抱了一个,嘴里还恭贺石梅:“论福气还是您荣国公府啊,瞧瞧这孩子成群成群的生,还一个个这样俊俏聪慧,别人羡慕不来啊。”

石梅知道这两位是真心羡慕荣府,不论荣府两个儿子,三个孙子有用没有,数量取胜啊。

遂谦辞几句,再把两位王爷家的小王爷夸赞一番。

这般时候,贾赦贾政还有贾珠贾琏都在后面照应。

贾赦贾政照顾几位大人。

贾珠贾琏两个则在指挥家人帮忙钦差队伍归置饮马。

石梅不时瞟一眼他们兄弟,但见他们板着小脸,指挥有方,钦差队伍分流,马匹车架去了跑马场,哪里有敞亮的马厩草料。

石梅这边安心的陪同几位钦差大人。

石梅将两位王爷安置坐定,喝上了吓煞香茶,户部尚书,督察院总宪,三位巡抚也进门了。

一般来说,江苏巡抚身为东道主,应该先行一步,前来瞭哨开路。

然而,偏生被忠靖王与北静王给他缠住了。行动坐卧不许他稍离。

这是陛下的意思,他想看见的是原生态的番薯种植园,最怕人家作假糊弄他。

一亩地一千五百斤的产量,在大月朝史无前例。

因此,陛下格外重视,派出两位信任的后辈子侄过来勘察。

当然,石梅一点不担心,她本来就打的有埋伏,一千五百斤有增无减。

石梅跟户部尚书,左都御史,三位巡抚见礼奉茶已毕。

忠靖王与北静王对视一眼,便看向户部尚书胡巍:“巳时开挖,大人主持吧。”

户部尚书忙着作揖:“两位王爷面前,哪有下官出头的道理。”

北静王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是奉旨监督,拓展农作物是你户部的职责,本王岂能越俎代庖!”

田间地头已经搭起了一排敞篷,两位王爷,三位巡抚就座。

贾玫带领三十位把式动手开挖。

户部尚书带领三十名库兵亦步亦趋的盯着装框,过称。

左都御史则一眼不错的盯着库兵过称。

忠靖王,北静王,三位巡抚自己个在敞篷吃茶,却都派遣了亲信监督。

石梅贾赦贾政贾珠贾琏则一旁等待。随时解答钦差们的询问。

户部的库兵大声的报数:一百五十斤……

五百斤……

一千二百五十斤……

一千四百斤……

一千八百斤……

期初,两位王爷听着报数,心情十分舒畅,亩产一千五百斤算是落定了。

他们就是锦上添花之行,荣府的功勋稳当了。

他们也不落下埋怨。

然后,库兵并未停止报数。

隔了几炷香,库兵的声音再次响起:两千斤……

忠靖王停止了喝茶,问北静王:“北王,你听……”

北静王有些小激动,这下子稳当了,不仅没有虚报,还超产了,颔首道:“本王听见了,两千斤。”

然后,就在他们等候户部尚书过来报喜的时候,库兵继续报数:两千三百斤……

番薯地李想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三位巡抚跟石梅座位挨着,侧目观察,竟然看不出丝毫的情绪波动。

三位巡抚顿时了然,这家人心中有数啊!

陛下担心虚报了,谁知道人家瞒报了。

三人又是高兴又是忐忑。

激动的是,本省有了这等作物,再不会饿死人了,这时政绩。

可是,若是他们栽种的产量下降了,岂不是贻笑大方,还不如人家一个后宅寡妇?

就在这些人精心思百转的时候,库兵再次报数,两千五百八十三斤。

这时候,同时响起贾玫的声音:“禀报大人,一亩地的番薯起挖完毕。”

忠靖王,北静王三位巡抚同时站立起身,一起抬起贵足下了地。

“多少,再报一遍?”

然后,库兵在两位王爷,三位巡抚的监督下,再次过称,却多出了两斤,变成两千三百八十五斤。

甘肃巡抚道:“这土里还有吗?”

贾玫道:“纵有遗漏,也不过十几二十斤……”

左都御史却道:“再挖一遍……”

却被户部尚书拦住了:“挖下一块吧!”

几位钦差一起点头:“对对对,继续挖下一块。”

大家都想看看,下一块还有没有这样的产量。

然后,两刻钟后,再挖了一亩地,出产番薯两千三百八十斤。

户部尚书激动的面颊通红,招了贾赦问话:“本官记得,府上试种三种土质?”

贾赦马上明白了:“贾玫兄弟,转战沙土地!”

沙土地头也搭起了敞篷。

几位钦差移驾就座。

这边贾玫指挥开挖。

然后,连挖两块,产量分别是两千二百三十斤,两千二百五十斤。

户部尚书已经哈哈大笑了:“本官看看开荒地!”

然后,开荒地开挖,一亩五百斤,一亩四百八十斤。

胡尚书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这些年年年灾祸,旱灾涝灾轮番来。

他虽没撤职查办,可是年年的考绩都掉尾。

再这样下去,陛下不严惩,他也要自动请辞了。

他宦海沉浮半辈子,临了却办成这样一件利国利民、可载入史册的大事,也算不枉此生!

胡尚书朝着几位王爷巡抚拱手:“下官以为抽查可以结束了。还请几位大人清场,下官有几个问题向国公夫人请教。”

几位巡抚挥手之间,兵丁呼啦啦撒出去,围住番薯园。

胡尚书这里回头冲着石梅作揖:“下官代表天下的百姓谢谢您,您的善心善意善举,必然得到天下百姓传颂,人们将世世代代记住您的善举。”

胡巍对石梅的态度真是又亲切又恭敬,满口赞誉。

石梅可不敢大咧咧的领受,忙着谦辞:“大人过誉了,臣妇可不敢居功。臣妇不过是无知妇人,偶然发现番薯能够救人活命,家里托了陛下的洪福,还有几亩闲田,这才想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种不成,也不过耽误几百两的出息而已,没想到竟然成了。这也是我大月朝皇帝陛下洪福齐天,才得到了上天庇护,降下这等高产作物。”

忠靖王北静王几个听的嘴巴直抽抽。

然而,大家也知道,贾母必须这么说,不然,难道说我荣府洪福齐天,得天庇护,才发现了这等高产作物?

谁敢这样大刺刺,等着抄家吧!

冠冕堂皇的话说完了。进入番薯种植的细节征询。

胡尚书首先询问产量的问题:“贵府奏报的产量分别是,一千五,一千,三百,如今看来,几乎都折半,请教国公夫人,当初您是如何作想?”

石梅一笑,早就准备好了说辞:“这中间却是有原因。

其一,江南是膏腴之地,非甘肃陕西这些贫瘠之地可比。

其二,番薯耐旱,是活命的作物。

可是,还有一个特点,这作物需要肥料,肥料跟不上产量就低。

臣妇之前报备的产量,并非空口无凭,皆因那一亩地的肥料用的都是草木灰,而大人您今日开挖的土地,都是用的农家肥。

其三,您今日称量的斤数里还有水分可除。一般来说番薯要很好的保存,至少还要晾晒几日,除掉水分,才能够保存过冬。“

户部尚书又称大司农,虽然不亲自种地,一些农业上的术语还是能懂。

包括几位巡抚也是县令做起来,大多听懂了贾母的言下之意。

番薯的滋味他们尝过,能够果腹,滋味也不错。

但是,却不是什么营养的东西。

风调雨顺,百姓们肯定不愿意种植番薯,种植番薯的地区肯定都是缺粮食的地方。

人都快要饿死了,哪里有什么农家肥呢?

所以,最好的肥料就是草木灰了。

户部尚书隧道:“敢问您家种植多少这种草木的番薯?”

石梅一笑:“三十亩,三种土质都有。产量跟臣妇上报略有差距,是臣妇晾晒之后的产量。几位大人若是想要见识一下,现在咱们就去现场挖一亩?”

两位王爷觉得无所谓,三位巡抚,户部尚书左都御史却都觉得很有必要,都道:“还是眼见为证吧!”

然后,几位钦差再次转战,到了阳光充足的半坡底。

这里的产量几乎跟荣府的申报产量持平。

当然有几百斤的差距,考虑晾晒因素,就刚刚合适。

然后,几位钦差凑着脑袋商议,要不要把这几种的数据都报上去。

石梅坐在旁边不发一言。

她已经摆出了姿态,至于这几位巡抚尚书王爷如何决定,她也管不着。

再有,几位巡抚大人在场,若是不能争取一定的利益空间,也与她无关。

将来得咎,也别怨恨荣府。

这些大人都是人精,他们果然说服了两位王爷,维持原本的产量。

但是,他们必定跑了一趟,不能什么都不改变。

他们在原本的产量上,给黑土地沙土地增加了一二百斤。开荒地也增加五十斤产量。

然后,就是两位王爷跟石梅聊番薯种植的起因,就是深挖这桩善举的前因后果,整理出来就是一桩美谈。

石梅不吝夸赞,把起因安在张家亲家头上。

然后,张氏这个张家女受到了两位王爷的召见。

张老爷子曾经是太子的恩师,京都的王爷们都做过太子伴读,或者同窗,两位王爷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张老爷子的学生。

石梅看出来了,这两位王爷想跟张家结善缘。

张氏见礼后,说起父亲的学生给父亲赠送土仪,这才有了番薯种植。

张氏善意的隐瞒了那位胆小的师兄拒绝种植之事。

在石梅看来,这种隐瞒没有丝毫的作用。

番薯已经种植成功,福建的大小官员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申斥。

申斥他们不作为,没远见还是轻得了。

不贬官就万幸了。

这些也不是石梅能够插手的事情了。

然后就是耕种的技术。

户部尚书向石梅转达了嘉和帝的口谕,用玉泉山附近白家穜的一个千亩的果园换取石梅的周家村,包括三十名雇农,也要由户部接手。

这事儿石梅早就知道:“这事儿没问题,正因为臣妇的力量有限,这才把番薯种植技术献给朝廷。自然这些把式也会转交给朝廷。

只是,臣妇只是跟他们签订的聘请合同,他们一直在这里耕种肯定乐意,若是要他们离开这里就需要要大人您自己跟他们谈条件了。”

户部尚书可是不好忽弄,因问:“请教国公夫人,您这番薯一直是您亲自管理吗?”

石梅笑道:“这倒没有。

这试验田是我主导,负责去海疆考察的是我一个本族的侄子,监督执行的也是他,就是刚才负责采挖的那名指挥者。

他叫贾玫,大人愿意,臣妇可以把他介绍给大人。

臣妇献上的那本种植番薯的统计册,多数是根据他提供的数据。

您也知道,臣妇毕竟没耕种过,也不可能十二个时辰的盯在田里。

臣妇早就有个想法,准备向大人保举这个孩子,您只要信任他,他必定能够帮助您做好番薯推广的工作。”

胡尚书闻听这话正中下怀:“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石梅却道:“只是这贾玫因为家计艰难,只读了五年书,臣妇预备回京之后,去吏部看看,能不能替她出资捐一个出身……”

石梅这话其实在替贾玫要出身。

如今荣府得了好处了,将来袭爵,贾赦肯定要拔高一个档次。

张老爷子有些碍了陛下的眼,但是,他的两个儿子是无辜的,只怕也要提前官复原职了。

剩下就是贾玫了。

石梅不能昧良心。

胡尚书忙着打包票:“这何须您出资,您放心,一切抱在下官身上,七品以上有点难,八品九品下官还能保证!“

这时候贾玫刚好到来。

石梅遂把他介绍给胡尚书:“侄儿快来见过这位胡尚书,大人有些问题要问你,你只管放心言讲,婶娘已经决定把农庄交给户部,今后,胡尚书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这还就说的十分直白了。

贾玫之前还在想,做个乡老也很好。如今看来,婶娘已经给自己谋划做官了。

贾玫屏住呼吸,给石梅作揖:“侄儿省得,多谢婶娘提点!”

然后朝着胡尚书躬身下拜:“草民贾玫见过大人,给大人请安!”

石梅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胡尚书,自己去了两位王爷的跟前,陪着说话。顺便邀请几位钦差大人进府做客。

虽然石梅很怕麻烦,不想跟这群人打交道,可是如今的情势势如骑虎,必须完美收宫。

她也只有硬着头皮周旋一二。

当晚,荣府大摆宴席,宴请几位钦差。

这般时候,番薯产量已经查证落实,只等回京受奖,荣府的功劳肯定不小。

这班人可都是人精。

荣府眼见坍塌了,准眼之间又起来了。

恩宠少不了。

正所谓宦海如云,多个朋友多条路。

荣府走的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前程,何乐不为?

一惯拒人千里的左都御史杜方明,也没有拒绝贾府的邀请。

最新小说: 嫡女夺珠 失忆五年,我和死对头奉子成婚了? 分手后,被渣男小叔明撩暗宠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喝醉后,女神让我忘了她 都市觉醒:我能不断进化异能 宠妾灭妻?主母二嫁高冷王爷 钱局 相亲当天,我被豪门大佬闪婚了 诱哄:心机前夫他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