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娅知道这番冷漠的话不能全然怪罪姐姐玛丽亚,这正是父亲托马斯爵士和姨妈诺里斯太太希望她们记住的:虽然她们将与表妹一起长大,但是她们绝不属于同一阶层。
谁能想到后来范妮才是真正继承曼斯菲尔德精神的那个人呢?谁能想到此刻担忧汤姆或是埃德蒙爱上表妹的父亲将来会满心欢喜地接受范妮和埃德蒙的婚事呢?
有时候茱莉娅觉得玛丽亚的悲剧正是托马斯爵士和诺里斯姨妈造成的,他们给了女儿们淑女的教育,期待她们为伯特伦家的门楣增光添彩,却从未考量女儿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教导女儿们各种优雅的礼仪,从不教育女儿们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高贵。至少在来自后世的茱莉娅看来,一个人的高贵不是来自他的身份、财产和风度,而是需要一颗高贵的心灵,这颗心要能够真诚体谅他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拥有《圣经》里恒久忍耐的爱与《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
经过几个月的等待,刚刚十岁的范妮·普莱斯终于来啦,她正如原著上写得一般“比实际年龄长得小了些,脸上没有光泽,也没有其他引人注目的丽质;极其胆怯羞涩,不愿引人注意;不过,她的仪态虽说有些笨拙,却并不粗俗,声音还挺动听,一说起话来,小脸还挺好看。”
这天全家人都在家,大家十分得体得接待了她,托马斯爵士尤其要努力表现出和气来——这对他那副天生板着的面孔来说可不容易。汤姆和埃德蒙此时一个十七、一个十六,在小表妹的眼里俨然已经两个大人了,即使是玛丽亚和茱莉娅与发育不良的小表妹站在一起也比她要高大许多,任谁也想不到茱莉娅才比范妮大两岁,玛丽亚也仅仅年长范妮三岁。
这下子范妮人人都怕,她看上去简直是可怜极了,既不敢抬头看人,又不敢大声说话,即使说上两句话也要流眼泪。茱莉娅见托马斯爵士、诺里斯太太和伯特伦夫人用尽手段也没能让她平静下来,便不禁开口说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不如让我领小表妹去休息吧,依我看范妮还没有适应过来呢。”
茱莉娅万分理解范妮此刻的心理感受:远离故乡、远离父母,孤独一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叫人的心好像是一块泡在苦水里的海绵一样。她亲自把表妹领到房间里,对她安慰说:“亲爱的表妹,我想你一定是想起家里人啦,你可不要不好意思,痛痛快快哭出来吧,哭出来反而要好受一些呢。”这下子表妹再也忍不住啦,低声啜泣起来。
边哭还便害怕:“表姐,我这样哭泣不会是忘恩负义吧?”“哦,谁说这是忘恩负义?你别管诺里斯姨妈告诉你的那些傻话,亲爱的妹妹,你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正说明你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呢。”茱莉娅受够了诺里斯姨妈对范妮的洗脑,“亲爱的,一会儿要是你有什么需要的只管让女仆告诉表姐,今晚你就先好好休息一下吧。”
第二天,伯特伦家给两位小姐放了假,好让她们与小表妹熟悉起来。但玛丽亚对范妮的无知大为惊讶,不大瞧得起这个表妹。好在茱莉娅表姐一直耐心陪伴着她,教导她不会的功课,看她的衣服过于寒酸贴心地让女仆将自己以前的衣服拿出来照着表妹的身材改动一番,温存备至的表姐大大缓解了小表妹对曼斯菲尔德的惶恐,她无比依赖表姐。
各位应该看得出这姐妹俩之间的感情进展之快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范妮需要茱莉娅这个同性朋友和姐姐的指导,另一方面茱莉娅也需要表妹对她的依赖。这对她们双方都有好处:使一个人不会过于羞怯自抑,使另一个人找到了生活的部分意义。
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埃德蒙,这位好表哥也细心观察到了表妹的需求,他一如原著中那样贴心得帮范妮寄信给哥哥威廉。范妮在曼斯菲尔德有这么两位好朋友可自在多啦,她渐渐行动自然起来。至于庄园里的其他人,大表姐玛丽亚看妹妹这样和气对待表妹,也只得拿出自己长女的气度来,不好对表妹过于使唤了;而大表哥汤姆就算偶尔逗逗她也没多少恶意,二姨妈伯特伦夫人又一向和和气气,范妮在庄园里惧怕的只有二姨夫托马斯爵士和大姨妈诺里斯太太。
“茱莉娅,我可真想不通你和范妮有什么好说的,她什么也不懂,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愚蠢的人呢!妈妈,姨妈,你们能想象吗?范妮居然连欧洲地图都拼不起来?”玛丽亚大惊小怪道。“姐姐,这只是因为范妮没有接受过这方面教育罢了,我们知道的多只能说明我们所受的知识教育比表妹优越。”茱莉娅替范妮辩解。
“嘿,那怎么解释她说自己既不想学音乐也不想学绘画呢?不仅愚蠢而且缺乏进取心。”玛丽亚继续说道。“毫无疑问,亲爱的玛丽亚,这表明范妮确实愚蠢和缺乏上进心。我想她也没有你们姐妹的天赋,何况考虑到她的身份,我看她不学也好。要知道虽说(多亏了我)你们的爸爸妈妈收养了她,但完全没有必要让她和你们学习这么多才艺。相反,倒是应该有些差别才对。”诺里斯太太这样教育外甥女让茱莉娅简直目瞪口呆。
“天哪,姨妈,范妮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就像玛丽亚更喜欢唱歌和音乐、我更喜欢阅读和绘画一样,依我看这只能说明范妮的兴趣不在音乐和绘画罢了,她才十岁,以前从未接触这些,有的是时间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我不觉得她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有这样一个姨妈时时刻刻捧着姐姐玛丽亚,无怪乎这两年茱莉娅对玛丽亚的影响收效甚微,做姐姐的本就天生占据了一种优势:她可以管教妹妹,而非由妹妹来管教她,再加上做姨妈的推波助澜和做母亲的不闻不问,玛丽亚一如原著那样成为了一个表面秀丽出众、风姿绰约同时内心缺乏自知之明的女孩子。
自从范妮来后的种种事情我们不在赘述,总之这群年轻人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平静地生活长大,外界的风风雨雨一概与他们无关。直到我们的女主角茱莉娅16岁那年托马斯爵士接到了一封告知悲哀消息的信,这消息此刻与庄园里的每个人都无关,未来却深深改变了我们女主角的人生。
托马斯爵士紧紧皱着眉头,一直在书房里踱步:“埃德蒙,你与菲茨威廉·达西先生还一直通信吗?”“是的,自从那次偶遇我们一直通信,虽然现在他已从剑桥大学毕业,但是在我进入牛津后他还给了我不少指点。怎么了,父亲?”
“那么,你有必要写封信安慰一下他。可怜的年轻人,我的好朋友达西先生(此处指老达西)不幸感染伤寒去世了,他的妻子悲痛过度也随丈夫而去了。”
“这真是不幸,我这就写信。”埃德蒙回到自己的房间立刻下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给自己的朋友。或许做父亲的提起是出于一种延续父辈情谊和政治上的考虑,但做儿子的可是实实在在难过极了。这位天性善良的年轻人一想到自己的好友失去父母双亲,从此只能与11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就发自内心地为他感到悲伤起来。
达西先生的回信很快就到了曼斯菲尔德,字迹十分潦草,看得出写信人已经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我亲爱的朋友,我不想用那些无用的修辞来向你不断赘述自己此刻悲痛的心情。毫不勉强的说我还撑得住,作为彭伯里的新一任主人我不能堕了父辈的荣光,此时此刻我必须给下属、佃户和佣人们信心。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我的妹妹,可怜的乔治亚娜已经几天没有好好吃饭休息了,她哭红了眼睛、晕倒了好几次......”
但凡是真正的朋友,接到这样一封信如何能放下心来。埃德蒙完全没法平静地待在家里,他当即去书房告诉父亲托马斯爵士自己准备亲自去彭伯里一趟。“事实上我也准备去一趟。”托马斯爵士同意儿子的做法,“我们应当为那可怜的年轻人尽到一点帮助。”“那么,父亲您也去的话,我想我们能否带茱莉娅一起去?”
“茱莉娅,为什么,我实在看不出这个必要?”托马斯爵士不解,埃德蒙解释道:“达西先生的妹妹还十分年幼,无法承受这悲痛的现实,我想如果有一个比她年长的朋友来安慰她或许她会好受一些,这样也能减轻我的好朋友达西先生的负担。”“那么,让玛丽亚去不是更合适吗?”“父亲,我觉得从安慰人的角度来看还是茱莉娅更合适,您知道的范妮就一向最依赖她。”“那么,就让她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