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秋收都是干不完的活,掰完玉米,收高粱,收完高粱割大豆,最后还有那一望无际的红薯地,每一个红薯都需要人动手把它从土里刨出来。
整个村子里的人起早贪黑,像只牲口一样匍匐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去换取那微薄的收成。
几百亩的红薯全靠人工去刨,那要刨到什么时候?既然有拖拉机那为什么不用,王树和问过赵连海这个问题,赵连海告诉他如果全部用拖拉机,那就要浪费很多油,村里负担不起,更何况,什么活都要用机器,那人干什么?
对啊,王树和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生产力被解放出来,那他们又该去干什么呢?就像工人做工一样,农民种地就是他们的工作!离开束缚他们的土地,他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这是王树和来到农村后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没有人告诉他该怎样去解决,现阶段他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他很苦恼,找章楚诉说自己的苦闷,傍晚收工的时候,两个人躺在田间地头的草地上,偷得片刻懒,秋风微微的吹着,带走了一整天的疲惫。
西边太阳还是没有完全落山,东边月亮已经升起,王树和看着湛蓝的天空,问章楚,“章楚,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等农村全部实现机械化以后,土地只需要少数人去种,大部分人就会无事可做,那他们去干什么呢?”
章楚想了想,“假如真有那么一天,那绝不是现在,估计要50年甚至是100年后了。我国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有的斗争都是围绕土地,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因为土地高度集中,因为少数人占据了90%以上的土地,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同调和的地步,像你说的那样,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种地,那么必然有种新事物产生,来替代土地,并且投入产出比要比种地要高的多!很明显现在的社会不符合这个条件,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知青来到农村,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还不是因为城市里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
章楚是第一个这样给王树和解释这场几乎波及所有知识青年的浩浩荡荡的运动的人,其他人说的都很官方,比如,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到广大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报复。
“章楚,你剖析的很透彻,所以我们就是被牺牲的一代人!”王树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满满的都是心酸。
“我们不知道还要呆在这多少年,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榨干了我对这的所有的热性!”章楚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个开始,后面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可怕的事。”章楚的眼睛里全是忧伤。
“章楚,不要那么悲观,世界上的新事物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包括财富,我相信我们种下一颗种子,它就能结出一整个果实。像你说的,现在的世界还很落后,可是正因为她落后才需要我们去把她变的更好,变成我们心目中想的那个样子!”
章楚很好奇,同样是日复一日的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干着繁重的体力活,王树和是怎么做到这样积极向上的,“王树和,我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家庭氛围才能熏陶出你这样乐观向上的心态!”
王树和头枕着双手,嘴里还叼了一颗野草,“怎么说呢,我老家就是这附近的,我爸是一名高中生,在战争中参了军,从一开始的小兵,到后来的文书干部,战争一场接一场,炮火连天里活着都是奢望,建国后,他在政府里工作,20过去了,做到了现在的市委书记,他经常教育我,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与其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不如把握当下,汲取能量,待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好一跃而起展翅高飞!”
章楚看着夜空,重复了一边,“拨云见日,展翅高飞!”
刨完红薯后,还要种小麦,这次拖拉机派上了用场,它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冒着黑烟,来来回回的在地里穿梭。
整个秋收秋种持续了一个半月,每个人都仿佛经历场浩劫,本就干瘪的皮肤变得更粗糙,就和老树皮一样。
可就是这样忙碌的时间里,王树和每天晚上都会写一句话来教大丫,除了汉字,还教数学,没有什么规矩,看他心情。
等小麦全部种下去以后,终于迎来了分粮的好消息。
玉米劳力每人一百斤,小孩每人50斤,棉花劳力每人10斤,小孩每人5斤.....
辛辛苦苦的忙活了大半年就等这一天,妇女们提着分到的棉花聚在一起,这个说她今年要做条新被子,一家老小都只有两条被子,一个铺一个盖,夏天还好,冬天冻的没法过,那个说她要给孩子们每天做个新棉袄,孩子的旧棉袄短的露出了很长一段胳膊,还有的说要织成布,用来做鞋做衣服.....真是每一斤棉花都有它的用处,女人们恨不得一斤当成10斤用,可是一斤终究是一斤,只能捡最重要的做。
这几天王树和整个人就呆在房间里哪也没有去,他正在废寝忘食的写计划书,毕竟挖河是件大事,赵连海一个人还没有办法决定,这份计划书要带到镇里去,整件事成败与否在此一举,他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力来做这份计划书,他奋笔疾书,那本资料里的大数据深刻的记在他脑子里,用的时候一个个都蹦了出来,没有丝毫的误差,王树和自己都佩服自己,他简直是达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
写累的时候他就会给大丫写上一段话,有他见过的风土人情,也有书上提到过的有趣的人物传记,写好后,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给大丫听,他还送了大丫一本没有写过字的笔记本,还在扉页上写上了:古长青三个字。
大丫用手抚摸着这三个字,她当然认的,这三个字就是她的名字,这笔记本看上去很精致,还有着漂亮的封面,她舍不得在把字写在这上面,于是向王树和讨了几张写废的纸,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在大丫看来,王树和讲的比赵老头和嫂子张双双都要好,他不光说话声音好听,还写的一手漂亮字,就像书上印的一样。
就在这样一间小小的房子里,王树和在描绘着属于他的人生蓝图,大丫在旁边在王树和的指导下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学校里一天学习的新字才不过十几个,大丫现在每天学的可不止十几个,一小段景色描写,最少也有50、60个字,一首诗歌也有20、30个字,就这样,上午学了一段,下午再换另一段,当然有可能同一个字会重复出现,这也恰好是巧妙之处,正好给大丫加深了记忆。
在王树和起草计划书的这几天里,大丫不知不觉竟然学了200、300个字,这样下来,从她来到这个世界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前前后后学了将近500个字,已经赶的上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能学到的量,想到这,她都激动的想哭,在王树和忙的时候,她会给他端茶倒水,甚至还把饭给他端到桌子上。
大丫看着王树和写的这么厚的册子,她就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一样。
历经了四天不分昼夜,王树和终于完成了这份盐碱地治理书,洋洋洒洒几万字,在这份书里,王树和详细的介绍了赵庄的环境、人口、耕地现状,分析了治理盐碱地的可行性和迫切性,还绘制了赵庄周围10公里内的河流、道路分布图,最终还不忘给领导们歌功颂德.....
当镇里的领导们拿到这个计划书的书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写的,既不浪费耕地,还能连接河流网,给农田灌溉带来方便,没有理由不做,最终镇长直接拍板下了决定,直接命人起草了文件,盖了公章。
赵连海把镇里的下达的文件带回村里后,立马召开了全村动员大会。
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这样兴师动众,大会由赵连海主持,不过主要介绍人是王树和。
王树和一番话说的感人肺腑,“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我来到咱们村子里也已经一个多月了,对咱们村子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据我所知,咱们村里有一百亩盐碱地,几百年了,这块地一直寸草不生,甚至鸟不拉屎,现在镇里关心我们,给我们制定了可行性方案,让我们去治理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能治理好,明年我们就能多分三分之一的粮食,好事宜早不宜迟,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打算趁着现在土地还没有上冻,抓紧时间挖河,这样明年春天就能看到效果。”
一听要挖河,很多人开始不乐意了,“挖什么河,那可是盐碱地,都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现在要治理,这不是开玩笑?”
“这样挺好的,没盐吃了,还有盐吃,省钱了!”
“王树和,原来你这几天没有出来,就是为了搞这个烂事啊,你是闲的蛋疼是吧!”
这河还没有开始挖,村民们就开始怨声载道,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对自己的没有好处的事,坚决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