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 > 我在汉末当后浪 > 第六十二章 百年羌乱

第六十二章 百年羌乱(1 / 1)

但陇西虽然打下来了,这里却是一片不毛之地。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战略位置再如何重要,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于是乎,汉武帝就在那片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陇西四郡。随后,他又数次从内地迁徙百姓,充实这块不毛之地的人口。

这个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然而汉武帝本人,却被这个政策所连累,被描述为一个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暴君。

若只是北击匈奴,凭借大汉数代的积累,完全能够支撑下去。

但是向陇西四郡,这样偏远、荒凉的地方迁徙百姓、建造城池。这种消耗,丝毫不亚于一场持久的大规模战争。

西汉向陇西四郡的移民,大约有一二十万。这些人过去之后,他们最初几年需要的粮食,必须从内地运输过去。

当时交通落后,只能用人力、车马进行运输。只是运输粮草的民夫,他们来回消耗的钱粮,都是一个庞大到不可估量的数字。

这种消耗,甚至是迁徙往陇西四郡,所有百姓所需要粮草的数倍。再加上连年征战不休,西汉的底蕴中就此消耗一空。

汉武帝为了筹集资金,甚至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还不分青红皂白,将诸多商贾巨富收监,抄掠他们的家产。

正是一系列这样的所作所为,才让汉武帝给人留下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印象。甚至于,晚年的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用以平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然而,汉武帝的所作所为,终究还是让汉人在陇西站住了跟脚。之后匈奴与羌人虽对此地有所反扑,却每次都被西汉的强大武力碾压。

通过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经营,西汉达到了通西域、制匈奴的目的,开辟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在武帝之后,西汉王朝蓬勃发展,持续了好几十年的辉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再强大的王朝,总有衰败的时候。

西汉的辉煌,随着王莽篡位而彻底消失。而在短短几十年里,随着新莽王朝的崩溃,游牧民族瞅准时机,再一次打起精神,恢复了对内地的进犯。

待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消灭了割据陇西的隗嚣之后,才发现那里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羌人。

这些羌人,趁着汉人因为战乱大量减少的时机,占据了以往汉人在陇西的生存空间。有些羌人,甚至是隗嚣招募的士卒。

大量羌人趁着华夏内乱涌入陇西,刘秀无奈之下,只得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统兵之余,与凉州当地的官府协作管理居住在凉州境内的羌人。

然而这样的举措却是收效甚微,从东汉政府建立起,西北边疆就没太平过。羌人三天两头造反,这就是东汉的噩梦——羌患。

自东汉建国伊始,羌人就不安分。东汉开国名将来歙、马援,曾数次西出长安,率军平定羌人叛乱。

羌人远不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汉军,每次一吃败仗,他们就会向汉朝摇尾乞怜,请求投降。

华夏乃礼仪之邦,对于愿意投降的异族,向来不会赶尽杀绝。不仅如此,还会分发钱粮给那些投降的羌人,而后将他们全都放回去。

然而,被放回去的羌人安静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再次闹腾起来。无奈之下,朝廷只得让羌人往大汉内部迁徙。

由于西汉末年,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中导致原地区人口剧烈减少。

东汉朝廷觉得,将羌人内迁既能约束他们,又能充实内地的人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于是乎,大量羌人被迁出陇西四郡,来到了凉州东部土地富饶的郡县。

但让天子和百官始料不及的是,内迁的羌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与边疆造反的羌人遥相呼应,将整个凉州折腾的鸡犬不宁。

哪怕东汉时期,出现了数位贤明君主,反复无常的羌人仍旧叛乱不停,将整个东汉政权拖入了战争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百余年来,由于西羌叛乱的缘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汉多少钱粮。甚至于,东汉最终走向覆灭,也未尝没有羌患的缘故。

然而,羌患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同样是游牧民族,为何匈奴依附汉室以后,却能与汉朝之间保持长久的和平?

贾诩书中提到:匈奴与羌人,虽然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政治体制,却有很大的差异。

匈奴是个相对统一的民族,单于在这个民族里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只要汉室能够控制单于,就能保证匈奴不会叛乱。

甚至于,汉室还经常以册封单于的名义,挑起匈奴的内乱,不停削弱他们的实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南匈奴附汉,终东汉一代,匈奴都没有成为边疆之患。

然而,羌人却并没有统一的政权。他们大大小小的部落无数,各自为政,但是又会有些联系。有一些羌人部落,还会相互仇杀。

面对这样松散却又有组织的羌人,汉室却找不到一个控制的对象。拉拢了这个部落,那么羌人部落又造反了,剿灭了这个叛逆,他的盟友又开始作乱。

而且,面对羌人的屡次叛乱,东汉政权在处理问题上也有些问题。

东汉前期,对待羌患的手段,主要是镇压和内迁。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哪怕汉军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在与羌人作战的过程中,也有兵败的时候。

汉和帝去世不久,朝廷征发千余羌人戍边西域。这些羌人不遵调令,半路上就都逃跑了。官府派人前来抓逃兵,结果这些羌人跑到塞外,内外羌人一同起事,西北边境顿时天翻地覆。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调集五万部队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败。

胜利使得羌人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有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甚至自称“天子”。

羌人部落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更是联合起来抄掠边地,汉室的河西走廊被切断,甚至连三辅之地也蒙受其难。

朝廷迫于财政压力,放弃了继续用兵,决定将那里的汉人内迁,彻底丢弃凉州。

然而,自从武帝开始,那里的汉人已经在当地扎根,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和财富?于是乎,西北的汉人也开始反叛。当时著名的羌人领袖杜季贡,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羌人叛军与汉人叛军勾搭在一起之后,羌人部落首领才发现,汉人的脑子真的非常好用。并且有汉人当领头羊,他们遭受本地汉人百姓的抵抗,也不会那么强烈。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战败,他们就可以将罪行都推到汉人身上,自己却能够留住性命。自那以后,羌人造反,推举汉人之中有名望的人当做首领,就成为了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在几年前北宫伯玉等人反叛的时候,会挟持上凉州名士边章、韩遂,让他们充当叛军首领。

凉州的羌人、汉人联合叛乱,声势浩大。东汉为此消耗两百多亿钱,近百年的国库积蓄为之一空。

无奈之下,东汉耗费巨额钱财,建立了一批精锐骑兵。甚至于,还向南匈奴借了一支骑兵,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大规模的叛乱虽然停息,羌人仍旧在凉州折腾了二十多年。

及至后来,羌人再一次大规模造反,东汉老将马贤战死,三辅地区再一次迎来了劫掠的羌人。

然而,这一次羌人造反只持续了几年。因为东汉朝廷,找到了一个新平定叛乱的方法,那就是“招降”。

只要羌人叛乱,汉庭就派人过去跟羌人谈条件,争取能够招安叛乱的羌人。哪怕名将皇甫规、张奂等人,也都是如此行事。

然而,这个绥靖政策,却是个无底洞。

当被招安的羌人首领,花完了手上的赏钱以后,再次带领羌民揭竿而起。一来二去之下,东汉朝廷一次又一次拿钱去喂饱羌人。

还有那些被羌人,推举为叛军首领的凉州名士,他们也从羌人叛乱之中,找到了一个升官发财的路子。

须知,平常这些人想要成为一方太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

然而,只要带领羌人叛乱,朝廷招安的时候,自然会笼络他们这些所谓的首领,对他们进行封官赐爵。

因此,这些汉人有时也心甘情愿带领羌人造反。当他们接受招安,成为一方官吏以后,仍旧与羌人私底下勾结。

这真是应了后世的一句话:要升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哪怕是现在的韩遂、马腾,他们之所有拥有现在的官职和地位,也与带领羌人叛乱不无关系。

就这样,羌人叛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朝廷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消耗无数的钱粮,就使用绥靖政策,不停利用官职、钱粮平息羌患。

至于羌人,以及一些凉州名士,却将叛乱当成了自己的发财之路、晋升之阶。

但有人妥协投降,就自然会有人起身反抗。

在书卷的末尾,贾诩详细介绍了那些留在凉州远北和益州境外,冒着天寒地冻与羌人搏命厮杀的“响马”。

据贾诩早年间在凉州的见闻,这些“响马”大多都是由数次征伐羌胡,与大部队走散、负伤、被俘后逃出的汉卒组成。其中的人员组成之复杂,甚至包括了上至顺帝,下至灵帝,横跨近三十年岁的汉人。

他们来自北方诸州,自知自己即使逃回大汉,也难以归家。

所以心怀仇恨的他们,索性挽住刀弓,留在了这些荒凉之地,与这些手上沾满鲜血的羌胡作战。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