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豪门 > 多功能科举考生 > 35、第 35 章

35、第 35 章(1 / 1)

处理好朱三等人的事后,王谨便开始为县试做起了最后的准备。

系统里的数据库里,有旧时间线流传到后世的所有科考题目及程文,这对王谨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真题库。

不过,王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贸贸然地去研究那些真题,而是等到跟着齐秀才一点一点的打好基础,并且阅读了许多本朝的程文之后,才开始去关注这个真题库。

毕竟,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的社会风气,也都会出现一些主流的思想和学说。直接去研究后世的,尤其是明、清两朝的科考题目,他担心自己会先入为主,陷入误区。

而至于说,靠着这个数据库去作弊…王谨更是想都没想过。

每个人作诗写文章时,都或多或少的会有自己的小习惯。行文风格,惯用的词句,习惯的停顿处,注重逻辑或者是注重词藻,人生阅历,隐藏的情绪等等等等,这些小细节,在那些于笔墨里浸淫了一辈子的文人眼里,那就跟签了名字一样明显。

所以,虽然为了防止作弊,本朝除县试之外的考试都采用了糊名誊录制,跟考生有关系的考官也需要回避,但如果某个考官想要给好友或者上司的子侄放水,那他只需要事前随便翻看几篇那位考生之前写过的文章,到判卷时,十有八/九就能把他的卷子认出来。

虽然不能做得太明显,但把名次往前提个几位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也是齐秀才告诉他们的一些科考之路上的潜规则,只能算是徇私,倒也算不上舞弊。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拿后人的文章来应付科考,或者是做一个“文抄公”,用各种流传千古的诗词给自己堆一个才子的名头出来,那就真的太过小瞧古代文人的眼力了。

王谨从来都不会小看这个时代的人。

北宋时期本就是历史上文气最盛的朝代之一,再加上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北宋时期的文人们那都是既有才名,又会做官,还都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就像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晏殊这几位,哪一个不是既能在朝堂上身居高位,又能在文坛各领风骚,并且都各自流传下了不少奇闻逸事。

而到了本朝,太/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咱们到底杀不杀士大夫这个问题,但到目前为止,除非是牵扯到谋逆大罪,一般情况下,在本朝做一个文官,生命安全还是非常有保障的。

再加上太/祖在位时改革科举,兴办官学,还提升了官员们的待遇,这也导致本朝的文气比起北宋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文人才子层出不穷。

王谨即使是站在后人的肩膀上,也绝对不敢小瞧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天才。

北宋兴起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本朝依旧深入人心,而像山西这样有些“重商轻文”的,只能说绝对是特例。

王谨依稀记得,在晋商迅速崛起的明清两朝,这几百年间,山西没有出过一个科举状元。在山西民间甚至还有“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这样的俗语。

而由于太/祖的出现以及几代晋王府对太原城的治理,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加快了晋商的发展。晋商家族讲究代代相传,聪明的后辈自小就被培养着继承家业,悟性一般的才会被送去读书,自然也就很难读出什么结果了。

当然,在当今圣上以晋王之身成功造反之后,不少有远见的山西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功名”二字的渴望,并且理所当然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下一代之上。可以说,如果王谨再晚几年参加科考,那他要面对的一定是要比现在激烈几倍的竞争局面。

虽然如今的山西那股“重商轻文”的风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这或许会让王谨科考之路的前半部分轻松一些,但想到那些自幼被文气熏陶,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江南才子,想到那些京城里从小耳濡目染,有名师教导的世家子弟,王谨实在是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也完全不觉得自己有天赋、有见识、有金手指,碰上他们就一定能稳赢。

因此,自从开始启蒙之后,王谨就从没松懈过一日。

除了齐秀才给他布置的功课以及每日一篇文章的惯例,他还会自觉地给自己追加额外的作业。偶尔的放松,也要么是在练字画画,要么就是在读史下棋,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当当。

可王谨也并不觉得有多辛苦。上辈子只能被困在病房里,这辈子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价值,他当然要付出全部的努力。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好,这向来都是王谨的原则。

幸运的是,在大量阅读了后世的科考试题之后,王谨意识到,以齐秀才的水准,无论放在哪个朝代,拿一个举人都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连进士都有很大希望。像王谨这样一个蒙童,能碰上齐秀才这般水准的启蒙先生,那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于是,仿佛是遇到了水的海绵,又像是掉进了米缸里的老鼠,在齐秀才的谆谆教导和数据库里大量真题程文的双重轰炸下,王谨写出来的文章有时连齐秀才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如今距离县试只剩下一个多月,王谨依旧坚持每日写一篇文章,每隔几日就送到齐秀才处让他点评,即使是过年那一天也不例外。

齐秀才从前也自认是一个极用功的人,可如今碰上王谨这样一个天赋极高,但却又极度自律的人,倒真是让他有些自愧不如了。

-

正月里,县衙提前一月公布了县试的日期。

在去县衙礼房报过名之后,这日,王谨几人齐聚在了范家酒楼的包间里,谈论着清源县的县令,也就是他们今年县试的考官——袁大人。

这位袁县令年纪在三十上下,乃是京城袁家的庶子。袁家世代从商,自袁县令祖父那一辈开始有人入仕,期间最高曾有人做到正四品,如今也有不少子侄走科举这条路子。因其人脉广,不缺钱,所以在京城倒也是有些脸面。

袁家人向来以儒商自居,爱好风雅,同时也注重实际。周承悦他爹周老爷先前在京城替儿子找了不少袁县令从前写过的文章,细看过后,王谨几人和齐秀才都认为,这袁县令并无甚特别的喜好,只要是言之有物且文笔上乘的,都能入他的眼。

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机会,但也保证了这次县试的公平性,可范良和周承悦二人却还是有些紧张。

“县试再难也难不到哪去,咱们几个肯定都能过,没什么好紧张的。”年纪最大的齐佑开口道。

虽然范良和周承悦这两年在齐佑和王谨的指点下已经进步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两位小老师的天赋,一个是天之骄子,剩下的这个,简直就是妖孽。这样过于残忍的对比,时常会让他们二人陷入自我怀疑,对自己实在没多少自信。

对此,齐佑和王谨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劝,好像怎么劝都怪尴尬的,所以也只能尽量帮他们调整心态。

于是,王谨也跟着安慰道:“年前模拟考的时候你们都答得挺不错,到时候就当成是模拟,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好。”

学堂放假前,王谨看当时的天气跟二月份应该相差无几,便向齐秀才提议,在私塾里举行了一场模拟考试。

其实先前齐秀才也拿出过不少县试的真题让他们练习,只是并不会专门布置考场和规定时间罢了。

齐秀才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便当即按照县试的形式给他们出了一套题,又在前院摆了桌椅,让他们穿着棉袄在寒风中连考几日。

除了王谨四人以外,私塾里打算参加这场县试的还有一位师兄,姓韩名丰。

这韩丰已经参加过两次县试了,可第一次因为吃坏肚子没答完题,第二次又得了风寒错过考试。之后还是因为王谨实在看不下去了,友情赞助了一坛核桃酒给他,又叮嘱他平日里要多锻炼,这才让他能顺利撑过这次的模拟考。

齐秀才阅过卷后便直言道,只要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五人都能通过县试。

此时,回想起那次模拟考,范良和周承悦那颗浮躁的心这才略微平静了下来。

“只希望到时不要出什么意外。天气冷我倒是不怕,但就是担心被分到臭号。”范良小声道。

王谨的这几位师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这几年一直都在坚持练习太极拳,再加上王谨时不时送去的加了料的核桃酒,范良几人的身体虽然看着并没有多壮实,但体质却非常之好,一点小毛病都没得过。

曾经偏瘦的范良和偏胖的周承悦如今也都是正常身形,皮肤也变好了不少,更别说本来就是眉清目秀的齐佑,再加上退去青涩,已经成长为一名翩翩少年郎的王谨,这四人平日里同进同出,倒也成了清源县城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而至于范良提到的臭号,王谨也是早有准备。

由于县试并不是在号房里考,而是有些像现代的考场,在一个区域里隔开距离摆上桌椅,开考之后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衙役巡视,做什么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作弊的机会着实不大,因此,对能带进考场的东西也并不会过多限制。

王谨从袖子里拿出几卷布条递给在座的几人,并解释道:“这布条浸过特质的药水,万一真的被分到茅房附近,就用它把鼻子蒙起来。虽说做不到完全去除异味,但效果也不错,你们回去后可以试试。”

“阿谨,你可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周承悦一脸感动地说道。

王谨突然感觉自己好像那只后世著名的蓝色猫型机器人,每天都不停往外掏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东西,帮助身边的未成年小伙伴们解决各种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耳朵,王谨一脸冷酷地回道:“那你们就赶紧回去好好复习,不要辜负我的这一番苦心吧。”

几人又互相打趣了几句,接着便各回各家继续读书去了。

最新小说: 嫡女夺珠 失忆五年,我和死对头奉子成婚了? 分手后,被渣男小叔明撩暗宠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喝醉后,女神让我忘了她 都市觉醒:我能不断进化异能 宠妾灭妻?主母二嫁高冷王爷 钱局 相亲当天,我被豪门大佬闪婚了 诱哄:心机前夫他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