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酿在京城大获成功,在太原城里也同样如此。
而范家的酒楼,更是因为最早获得了金丝酿的独家代理权,生意日日爆棚,喜得范老爷直道自家儿子争气,随便跟几个同窗赚些零花钱都能搞出这么大场面,实在是会交朋友,有眼光。
而周家在京城里的生意本就是由周老爷的大儿子周承阳负责的,打开市场之后,周老爷便把摊子留给儿子,自己回了清源县,忙着跟之前找上门的晋商洽谈合作事宜了。
看到自家的金丝酿这么受欢迎,四个小伙伴在范家酒楼吃了一顿好的庆祝,之后便一心投入到读书里去了。
-
对范良和周承悦来说,这一段埋头苦读的日子无疑是漫长又难熬的。但对极度自律的王谨和刚定下亲事仿佛打了鸡血一般的齐佑而言,这样规律又充实的生活,反而更像是一种享受。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泰安二年冬天。
空气中弥漫着花馍的香气,又是一年腊月二十三。此时,距离王家一家上山避祸,已经过去整整两年。
这两年里,王家也逐渐适应了县城的生活。
当初刚在县城安顿下来的时候,王家人便抽空回了一趟月溪村,而村人们对王家的态度自然是有些微妙的。
那一场变乱的杀伤力虽然不及洪水大旱,但在腊月的天里拖家带口地投奔外地亲戚,想来也算不上什么愉快的体验。
月溪村走了四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夭折了五个孩子。
除了精神上的悲痛和愁闷,村民们在经济上也多少都有些伤筋动骨,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宽裕不到哪去。
连家境最殷实的郑村长都不得不卖了几亩地才能缓口气,而王家人,不仅毫发无伤,满面红光,居然还有闲钱在县城里买房,这实在是让人舒服不起来。
王谨对于这种情况自然也是早有预料的。
他直接说动了村长,让他带着村里人买山地种枣树,等结了果子之后直接卖给周家醋坊。
村里人一开始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枣树这东西到处都是,山西这地界,真有人能吃得下那么多货?可王谨白纸黑字的合同就放在那里,讲明了不管种多少都收。在村长的一番分析之下,村人们也想明白了,反正荒山不值几个钱,横竖是不会亏,便也纷纷买了山种了树。
而周家的金丝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变成了清源县最具盛名的特产,每日都有南来北往的客商来清源县提货,连带着本地的其他商品也都不愁销路。
俗话说“桃三李四梨五年,核桃柿子六七年。桑树七年能喂蚕,枣树栽上能卖钱。”
月溪村的枣树第二年就挂了果,那些跟着种了枣树的村民们自然也是赚了不少钱。最重要的是,这项收入是长期且稳定的,还不用花多大力气打理。如今家家户户提起王家都要竖起大拇指,直夸王家人厚道,赚了钱也不忘帮扶他们这帮村民。
而王家自家,早在第一批金丝酿大获成功之后,王谨就说服王老爷子拿出了王家几乎全部的家当,买下了好几处山地,全都种上了枣树。
为此,王谨还特意花了几千点数买了好几罐新型的微生物肥料,往土里埋一罐,整座山的土质都会变好的那种,全都用在了自家的山地上。
而今,王家山地出产的优质红枣专供周家精品金丝酿使用,当初投下的老本还不到两年就全都赚了回来。王家也终于能真正称得上一句殷实之家了。
而王谨的举动显然也启发了齐佑。在收到第一笔分红之后,齐佑大手一挥就买了好几座山地,还雇了专人打理。
王谨对齐佑的上道表示满意,毕竟他也不能事事提点。如今齐佑终于有了收入稳定的产业,王家这边也是放心了不少。
因为大越朝的民风还算开放,未婚小夫妻们单独相处,只要是在公开的场合,家人一般都不会阻拦。
这两年,齐佑下学之后经常主动跟着王谨一起去王家蹭饭,饭后就和王蕙二人在小花园里坐一会儿。当然,还是少不了王菀这个小灯泡的监督。
而王蕙给自家弟弟绣荷包的时候,也会专门给未婚夫绣一个。王谨的是小竹子,齐佑的是小松树。
只是王谨的小竹子就只是小竹子,以及稀稀拉拉的几片小竹叶。
但齐佑的小松树,那就是一幅正儿八经的松石图。不仅有小松树,还有小石头,有时背景里还会有几座远山,松枝上也偶尔会出现几只小鸟小雀。整个构图和配色,那都是相当讲究。
不像给王谨的,从六岁到如今,就都只是绿汪汪的竹子,连绣线都不用换。
可王谨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姐大当嫁,更别说还是自己拉的媒,也只能面无表情地在心里酸一酸了。
而齐佑这人,竟也是个会来事的。虽然之前对人情世故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但还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礼尚往来”。
因为王蕙不常出门,齐佑便经常买一些外面的小玩意儿小点心送她,当然也不会忘了小姨子王菀的那一份。
跟王谨学了一些简单的木工之后,齐佑还亲手为王蕙打了一根木簪,上面刻着简单的兰花图样。
每到逢年过节时,齐佑也总会亲自上王家送上贺礼。除了齐家的,他还会单独准备他自己的那一份。
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能有这份心就真的很难得了,如今王家上上下下都对这个准女婿满意得不得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王老爷子喝多了说胡话,直夸自己的这个小孙子会看人,会牵线,还说,干脆以后家里几个孙辈的婚事都让他去寻摸好了,只搞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王谨自己倒是认真考虑了一番。
自家大哥王谦马上就二十了,这几年一直没碰上合适的对象,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好在如今大越朝的男男女女们成婚年龄普遍晚,王谦这样的并不算少见,但也确实应该开始寻摸起来了。
如今距离县试就只剩不到三个月,如果自己能顺利考上秀才的话,就有机会留在府城求学,到时候想要帮大哥掌眼,就没那么方便了。
因此,过去这几个月,王谨学习之余也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只是他作为一个男孩,哪怕只有十岁,许多事情也是不方便打听的。学堂里的同窗们也不会随便谈起其他未婚的女子如何如何,所以,王谨虽然还想再体验一次当月老的成就感,却也是有心无力。
谁知道,王谨这边歇了心思,王菀那边却是被王老爷子的那番话深深启发了。
小姑娘心想,自家爹娘只有大哥这么一个亲儿子,自己也只有这么一个亲嫂嫂,更别说这个嫂嫂将来还会是他们王家第三代的长嫂,长子长孙媳妇的人选有多么紧要,她也是明白的。
如今深受全家喜爱的未来大姐夫,是三哥是从他自己的朋友里挑出来的。可三哥的朋友都是男的,让三哥去寻摸嫂子的人选,那就不太合适了。
而大哥自己,还有二哥平日里来往的也都是同龄的男子。
至于大姐,又没什么闺中好友,如今又是待嫁之身,也不方便出门。
让几个女性长辈去寻,那性质就变了。以长辈看晚辈的角度,很难真正了解一个十几岁姑娘的真实性格。
而自己就不一样了,年纪不大,嘴又甜,很容易让人卸下心防,怎么看都是最佳人选。
因此,王菀自觉,这个通过交际为王家第三代寻找长孙媳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她身上了。
通过几个月的细细查探,王菀的行动也终于有了结果。
此时,小年夜的饭桌上,酒足饭饱之后,王菀便旁敲侧击地向家人提出了自己对未来大嫂人选的想法。
只见她坐直了身子,又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开口道:“奶奶,集市里那个卖豆腐的江娘子,您知道的吧?”
看邓氏点了点头,王菀又接着道:“听咱家面馆的客人说起,原来这江娘子以前也是住在咱们城西这一片儿的。江娘子她娘早逝,她爹是个童生,本来开着一间私塾,家境还不错。只是后来他爹一边教书一边赶考,伤了身子。为了看病,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两年前他们父女俩去外地投奔亲戚,等回了清源县之后,她爹又撑了几个月,最后还是丢下江娘子一个人去了。”
话说到这里,几个男人还在感慨“读书人真是辛苦”“还好谨哥儿身体好不用操心”云云,邓氏和董氏几人却已经起了心思。
当然,同时反应过来的还有王谨。
他向自家小妹投去一个来自前辈的鼓励眼神,王菀也朝他眨了眨眼。
于是,王谨当即便开口助攻道:“这位江娘子一个人撑着豆腐摊子,想必是极不容易的。咱家面馆最近的采买都是大哥负责的,不知大哥可有见过这位江娘子?”
此时其他人也终于都回过了味儿来,而王谦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回道:“是见过的。江娘子是个直爽的性子,之前有人去他的摊子捣乱,我帮忙说了几句话,后来再去买豆腐她就死活不肯收我的钱,所以这个月我都没再去她那里买了。”
王菀捂着嘴巴笑了笑,王谨一看她那表情就猜到,这件事她肯定也是知道的。
自己这个妹妹可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王谨又忍不住向王菀抛去一个赞许的眼神。
还来不及回应她三哥的眉眼官司,一旁的邓氏和董氏已经揪住王菀问起了各种关于江娘子的问题,其他人也都竖着耳朵听着。
王谨笑着看着眼前众人热热闹闹的样子,突然想起了自己前世的家人。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也想v后日更万字,可实在是有心无力啊tt
今天还刚好痛经,死活想不出梗,撑着码了三千字结果全都前言不搭后语。现在只能这样_(:/」∠)_躺在床上用手机修存稿。
最近写得比较慢,正在努力攒存稿,多攒一些就有底气加更了(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