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豪门 > 多功能科举考生 > 27、第 27 章

27、第 27 章(1 / 1)

跟范云告别后,王谨飞快地赶回了山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

“阿弥陀佛老天保佑,咱们终于能回家了!”邓氏不住地念佛,其他人也俱是一脸兴奋。

“村子里的人都没回来吗?”大伯王修平突然开口问道。

“是的,大伯。”王谨点了点头道。“这也正是我在想的事。阿爷,阿奶,你们有没有搬去县城的想法?”

看着家人有些疑惑的神情,似乎是在纳闷他怎么突然提起这个,王谨便接着道:“咱们跟村子里的其他人关系本来也就一般,这次咱们在外面避了两个月的祸,还都长胖了,万一村里其他人家里出了什么事,看咱们这样,心里肯定不舒服。再说,现在村里的其他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能回来多少,咱们总不能一直在这等着吧。”本来还打算把山泉水接到山下家里的,可现在看来,还是搬到县里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城里的房子价格应该还行,可过不了多久估计就要涨价了,毕竟如今太原城也是龙兴之地了。”王谨又接着说道。太原城里的房子他们买起来可能有些吃力,但清源县的宅子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王老爷子点了点头。“留着祖宅,平时住在县城里,咱们家里人挣钱也方便。偶尔回来打扫打扫,等农忙的时候再回来住一段时间,这样也挺好的。”

王家人还是有些穷讲究的,平日里看到村子里一些诸如满口脏话、随地大小便等等的行为,心里也不是不舒服的。如今提到搬去县城,家里也没人不同意。反正这里也没什么牵挂,再说这个时候到处都乱糟糟的,他们突然搬家,也没人会觉得奇怪。

“那我和阿爹大伯明日就去县城里找牙人打听打听,咱们找好宅子直接搬进去。”

“行,就照你说的办!”王老爷子拍板道。

接着,王谨又建议道:“阿爷,如果牙人那里有合适的铺子的话,咱们也可以再买个临街的铺子。去年县城里好些人都搬走了,宅子和铺子应该空出来不少。阿奶和大伯母的手艺那么好,咱们不如开一间面馆,肯定能挣钱。”

看邓氏和董氏都有些意动,王菀连忙嘴甜道:“奶奶和娘做的面比县城里的面馆好吃多了!我和哥哥们也能去帮忙!大哥算账可厉害了,我也能帮着洗碗洗菜!”

王谨点点头道:“没错,这样家里人就都有事做了。”

王修平也赞同道:“爹,钱放着也不能生钱,谨哥儿说的有道理,以后房价肯定是要涨的,趁现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咱们先买,总归不会亏就是了。”

看大家都不反对,王老爷子也不犹豫了,开口道:“成,那你们明日就去牙人那里看看,觉得合适就买下来。”老大和小孙子都是靠谱的,他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第二日,王家人进城之后,发现县城里果然已经恢复秩序了,街上的一些店铺也开张了。

王谨先带着他们二人去了一趟范家,见到范良后,两人略有些激动地寒暄了几句,听说王谨要在县城里买房,范良更是高兴,当即就叫来了他们家的二管家,让他跟着王家几人一起去。

范家其他人也俱是十分热情。在外面的这段日子,他们都见识到了那太极拳和核桃酒的好处,对王谨更是添了几分重视。

范府的二管家带着他们去了一家相熟的牙行,那牙人一看来人身后跟着范府二管家,果然没起什么小心思,尽心尽力地给他们介绍了几处宅子和铺子。

王家人花了两天时间,将几个地方都看了一遍,最终决定买下一座位于城西的二进宅子和一间离县城西城门不远的铺子。

这座二进的宅子坐落在城西的榆树胡同,离齐秀才家不远,周围的环境十分清静。虽是二进,但面积却不小,跟王家祖宅差不多大。并且,这宅子本来也住的是兄弟两家和他们的父母,布局也跟王家祖宅有些像,也是正院的左右两边隔了两个小跨院,正好适合王家人住。

而那间铺子的位置也不错,离宅子也近。西城门附近有一个小集市,附近村子的村民们经常会在那里摆摊,城西的百姓们也都爱去那里买菜。在西城门附近开面馆,生意一定坏不到哪去。

因为这宅子和铺子都是去年秋天就挂在牙人这里的,之后也一直没卖出去,屋主已经搬去外地了。于是,王家人跟牙人还有屋主托付的亲友一起去衙门办了手续,之后便拿到了新鲜出炉的房契。

拿到房契后,王家几人又去牛市里买了一头牛。说起来,当初王谨告诉王诚阿黄好像被山贼偷走了之后,王诚还忍不住哭了一场,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把牛牵回月溪村,此时村子里果然还是没有人回来。

接下来,王家又花了三天时间,才终于收拾好东西,正式搬进了县城里的新宅子。

王家搬家也没办什么暖房宴,只是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饭,之后邓氏和董氏又带着自家做的点心去拜访了邻居。范家听说之后,也由范良亲自上门送上了贺礼。

一个月后,城西的“王家刀削面”正式开张了。牌匾是王谨亲自写的,是他练了许久的王羲之的楷书。虽然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才九岁,但家里人都说好,连上门庆贺的齐秀才也夸了几句,王谨心里的那点尴尬这才散去。

齐家和周家也先后在这个月里回到了清源县。王家面馆开张第三日,王谨、齐佑、范良和周承悦齐聚在齐秀才的书房里,一起谈论着这几个月外面发生的事。

王谨也终于从齐秀才口中得知事情的具体情况,果然与他的推测相差无几。

晋王从京城一路潜逃至山西境内,与从太原府赶来的手下汇合后,埋伏在从京城到太原的必经之路上。朝廷的军队路过之时,晋王一箭将国舅爷射死,由于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位置,因此,晋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全歼了这支军队。

至于国舅爷身为一个领兵之人怎么会如此迟钝,也是因为这几年天下太平,国舅爷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当初之所以能得了先帝的青眼当上禁卫军首领,一是他有个受宠的妹妹,二则是因为他...力气大。

在崇尚武力的士兵们眼里,国舅爷自然是勇猛无比的。可对晋王这样自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文韬武略的人来说,收拾一个国舅爷并不算什么难事。

之后,晋王先将俘虏来的朝廷官兵安置在清源县,接着便带着大军赶往京城。京城中人人自危,晋王在京城里的人便趁机制造混乱,趁乱打开了城门。

于是,晋王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路杀进了皇宫。小皇帝得知舅父已死,大势已去,不想再做人傀儡,干脆利落地抹了脖子。晋王进宫之后,只看到了小皇帝的尸体和半死不活的太后。

之后的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了。几位阁老联名上书恳求晋王登基,晋王象征性地拒了两次之后就半推半就地穿上了龙袍,并让亲兵把自己的家眷从太原城接了过来。

然后就是登基大典,改年号为泰安,清除国舅爷残余的势力,提拔自己的嫡系人马,重新调整税收,派人去和其他藩王交涉等等。

而清源县里的土匪,早在晋王一行人抵达之后就被处理掉了。只是之后清源县城里一直有不少军队出入,大家也不敢轻举妄动。一直到军队撤走,新县令上任,那些外出避祸的人家听到风声之后,这才陆续赶了回来。

据齐秀才所言,如今朝中大臣和京城百姓们对晋王的评价都还不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传闻。

也是,之前的小皇帝那就是个孩子,朝中那些文官们都得听着一个莽夫指挥,搁谁也不愿意。

如今这位皇帝文武双全,刚柔并济,在清除国舅爷余党的过程中,对一些无辜被牵连的人也都是酌情处理。在处理政事时也是颇为老道,并且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

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他亲手射死了国舅爷,还以为又是一个爱舞刀弄剑的,现在也都放了心。京城也慢慢稳定了下来。

王谨知道,齐秀才之所以能知道这些,是因为他有几位好友都考中了进士,如今在京城做官。

其实本来齐秀才自己也不是没有机会金榜题名的,只可惜因为一场意外破了相,如今也只能当个私塾先生。

不过熟悉之后,王谨发现,齐秀才身上并没有那种不得志的郁郁之气。科考无望之后,他迅速调整了目标,把心思放在了教书上。

虽然齐秀才只是王谨的启蒙老师,并不是正经的师徒关系,但王谨对他还是十分敬重,并真心实意地把他当成了一位极亲近的长辈对待。

此时,说起京城的局势,齐秀才脸上也并无多少向往或遗憾之情。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过分纠结于旧事的人,“传道授业”这四个字,对如今的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这些朝堂大事,几人又分别说起了自家这几个月的生活。

王谨有些含糊地暗示,当初王家老祖宗搬到月溪村时就布置了一个能避难的地方,他们一家人之前一直住在那里。几人都表示理解,也都没多问,毕竟是世家大族出来的人,那时又恰逢朝代更替,为了安全做点布置,再正常不过了。

范家和齐家都去了陕西,周家去了晋南,也都是路上辛苦了点,其他都没遇上什么问题。

“还是多亏了你之前给的拳谱,还有那核桃酒,不然我们家的女眷怕是坚持不下来。”范良感叹道,几人也都纷纷点头赞同。

尤其是齐秀才,十几年寒窗苦读让他落下了不少病根,如今竟是好久都没发作了。

有时候他也会想,说不定当初那场意外也是命。就他过去那副弱不禁风的身体,要是再经历几次科场的摧残的话,保不住就要英年早逝了。

而如今被他遇上了王谨,经过这几年的调养,齐秀才觉得自己起码能活到七八十。

这可真是应了那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最新小说: 嫡女夺珠 失忆五年,我和死对头奉子成婚了? 分手后,被渣男小叔明撩暗宠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喝醉后,女神让我忘了她 都市觉醒:我能不断进化异能 宠妾灭妻?主母二嫁高冷王爷 钱局 相亲当天,我被豪门大佬闪婚了 诱哄:心机前夫他蓄谋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