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谨如今虽然还呆在蒙童班,但他已经把四书五经囫囵过了一遍了。
之所以没有挪到另一个班,是因为齐秀才觉得王谨的悟性太好,还经常自觉地预习,自己只需要稍微提点一下他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了,所以也实在没什么调班的必要。反正不管调到哪都没人能跟得上他的进度。
私塾里有一个齐秀才族兄的孩子,名叫齐佑,天赋同样十分出众,只是因为父母早逝,没条件读书,耽误了几年。齐秀才考教过之后,不忍心浪费这个好苗子,便把他接到了身边亲自教养,虽没过继的名分,但跟养儿子也差不多了。
齐秀才倒是没想过要过继,他自己也有两个儿子,总不能让他那早逝的族兄成了绝户。只是他那两个儿子在读书上都没什么天分,如今大儿子在县城里开了一家书局,主要是卖些常见的书籍和话本子之类的,私塾里的同学们买纸买墨都是去他们家。二儿子则是在家附近开了一间小饭馆,因为那附近有好几间私塾,孩子们中午经常过去吃饭,所以生意也还不错。
因此,齐秀才的两个儿子也都算是有了自己的事业,不用他操心,而他自己也因为破相绝了科考之路,所以他如今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能教出几个有前途的学生来。
在王谨迅速地背下了蒙学书籍之后,齐秀才便将他和齐佑一起叫到身边,每天在书房里给他们开小灶。上午教一个时辰,然后让他们自习。下午其他人下学之后,再多教他们一个时辰。
齐佑今年十六岁,三年前被接到齐秀才身边来开始启蒙后,他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启蒙书籍,这对一个没人教过的乡下孩子来说,已经速度很快了。
范良和周承悦也跟齐佑做过一年时间的同学,周承悦还悄悄向王谨透露过齐佑的来历,并且提到,这齐佑的性子有些敏感,不太容易相处。
联系到齐佑的家世,想必在被齐秀才接到身边之前,他的日子多半是不太好过的,王谨对此表示理解。在和齐佑相处的时候,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他的同情,只是跟对其他人一样的态度。
而齐佑的性格大概就是,自卑又自傲。对自己的身世和如今寄人篱下的现状感到自卑,又对自己过人的天赋感到自傲,总之就是一个有些别扭的人。
一开始,他还觉得有些不服气,毕竟王谨比他小了整整八岁,还是个小孩。
但很快,他就发现王谨不仅天资和悟性都远超自己,就连对自己的态度也那么友善,实在是让他讨厌不起来。
于是,两个人从一开始的各学各的,到后来的一起讨论,互相切磋,彼此都感觉进步了不少。
王谨身上有着远超时代的见识和远超同人的天赋,而齐佑作为一个天资聪颖的土著,身上也有着一个天资聪颖的土著应该有的许多优良特质。
比如,齐佑对声律极其敏感,只是读了《诗经》和一些常见的诗词之后,偶尔看见一朵花一棵草,就能随口作出一首虽然立意不高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短诗。他说他这是情绪挥洒,有感而发,根本控制不住,让王谨啧啧称奇了许久。
而且,齐佑虽然只有十几岁,但王谨已经能从他身上窥得几分“士大夫”的品质里。
严于律己,贫贱不屈,虽然有些自卑,但却不阴暗。相处久了,王谨就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从他身上,王谨也学到了很多。
看着王谨和齐佑走得那么近,范良和周承悦一开始还有些吃味。但在王谨带着齐佑开始一起在蒙童班教室自习之后,他们就发现,咦,这个人好像也不是很难相处?
于是,在王谨的刻意引导下,如今他们四人的关系已经十分亲密了。
王谨和齐佑自习之余会帮范良和周承悦解答一些问题,而范、周二人也是投桃报李,经常从家里拿一些精致的食物来私塾跟同伴一起分享。
齐佑看王谨虽然家里也算不上特别宽裕,但也都十分自然地接受了,他心里那点别扭倒是消失了不少。几人相处得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哦,对了,通过这两年的相处,就算王谨不说,范良和周承悦也意识到,这位小师弟的好记性,那真的是天生的,根本就不用什么方法去练习。
他们二人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和王谨之间的差距,这差距之大,已经不会起什么羡慕或者妒忌的心思了。但王谨之前教给他们的记忆方法还是十分好用的,因此他们还是对王谨十分感激。
而私塾里其他比王谨年纪大的师兄们,一开始还对先生给王谨开小灶的行为有些意见,但后来见连齐佑都经常去请教比他年纪小的王谨,这齐佑有多大能耐他们也是清楚的,所以最后也没人说什么闲话了,私塾里的气氛一派和谐,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蒙童班里,经过一上午的苦读,用过丰盛的共享午餐之后,四个小伙伴凑在一起,开始低声地议论起了如今的局势。
范良和周承悦今年已经十二岁了,虽然他们都是家里的小儿子,但因为“齐秀才学生”这个身份的含金量对一个商户人家来说着实不低,有些事务他们也有资格参与了。
这二人家里在县城里虽然算不上首富,但在各自的领域里那也都是数一数二的招牌。但对于目前的形势,他们也是有些发愁。
只见范良皱着眉头道:“如今县城里肯出门下馆子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唉,我爹说再这么下去,家里的酒楼都要开始亏钱了。”
一旁的周承悦也同样是愁眉苦脸:“我爹也是愁得不行。从清源县到京城的路之前从没出过岔子,可最近却出现了几伙山匪,我家之前的货被劫了一次,人也伤了不少。现在县城里的镖局都不肯走那条路了,以后的货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听说如今太原城里的镖局也是坐地起价,这么下去可真是吃不消啊。”
清源县地处太原城东北部,距离京城约一千里,即五百公里左右。按照马车每小时行十五公里,即每个时辰三十公里,六十里的速度,再除去吃饭睡觉以及马匹休息的时间,每日花四个时辰赶路的话,也就是日行二百四十里。
这样算下来,乘马车从清源城到京城,一般只需要四天多的时间。这已经算得上是非常近的了。
可不好的地方就是,这条路上的山比较多,很容易被埋伏打劫。之前几年的情况还不错,官府也曾专门派人清剿过山匪,可如今朝廷加了税,官员们心思都不在政事上,于是,这一帮名为“晋商”的肥羊,就又被有心人盯上了。
对于小伙伴的烦恼,王谨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法子来。他只能有些隐晦地安慰道:“应该也乱不了多久了。”
在场的没有一个傻子,哪怕是看起来有些“傻白甜”的周承悦,那也是自小见惯了商场上的弯弯绕绕,表面看起来腼腆内向,其实相处多了就会发现,他的心思十分细腻,见识手段也一点不比别人差。
范良就更不必说了,虽然人看着有些清瘦,像个标准的读书人,但其行事作风皆十分老道,就是一个擅长交际,八面玲珑,时刻关注局势风向的标准商家子弟。
而齐佑天资聪颖,虽有些文人气节,但却并不迂腐。齐秀才偶尔给他和王谨讲一些朝廷风向,他也是能听得明白,并且有自己的见解的。
其实王谨也能瞧得出,他们三人对晋王的印象都还不错,又对当今朝廷外戚干政、奸臣当道的情况十分不满。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人,都是希望晋王能上位的。
且不说作为一个山西人,晋王上位会对他们的家族和他们将来的仕途带来多少好处,就单单是晋王这个人和他一贯的行事作风,也比较容易让他们产生好感。
也就是说,如今太原城治下的读书人和商人这两种话语权较高的人群,都对晋王明里暗里地有些支持。
而根据王谨平日里的见闻,普通的老百姓对晋王的印象也十分不错。再加上朝廷又要开始削藩,所以,这一代晋王还真是占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天要他反,不得不反啊,王谨在心里暗暗感叹道。
不过这些话也没人会说直接出来就是了,于是,几人都默契地转移了话头,开始讨论学业上的问题。
“阿谨,你的字可真好看,我的字都练了好几年了,却还是瞧着没什么精神。”范良叹了口气道。
“那是因为你太瘦了,手腕的力气不够。”王瑾看了一眼范良那比他还细的手腕,心里也真是有些想不通。
他们家里明明是开酒楼的,王谨也曾见过他的家人,都是标准的大胖子和小胖子,怎么到范良这里,就突然有了吃不胖的基因呢?真是神奇。
要不是范良的那张脸跟他亲爹十分相似,基本上就是吹气版和漏气版的区别,不然王谨就真的要好好怀疑怀疑范家隔壁是不是住着一位跟自己同姓的叔叔了。
周承悦看了一眼范良纤细的手腕,有些羡慕地开口道:“我倒是想像阿良一样那么瘦,可明明我身上的肉不少,力气却也不大,写字也还是不好看。”
王谨无情点评道:“你那都是虚胖。你看你平时吃得也不多,又容易累,还怕冷,这些都是因为你太懒了,动得也少。我从前说过让你平时用过饭后多散散步,上下学的时候也多走几步路,可也没见你听我的。”
要不是王谨上辈子久病成医,懂些中医知识,又知道周承悦家里环境简单,他是极受宠爱的嫡幼子的话,一开始刚看到周承悦这样的体质,他差点就脑补出什么“姨娘给嫡子下□□导致嫡子体虚易胖最终参加科考时染上风寒一命呜呼”的狗血宅斗剧情了。
不对,不是差点,其实他已经脑补到了,只是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王谨觉得,要不是自己记性好,什么东西都懂一点,并且向来谨言慎行的话,就他这乱七八糟的脑洞,早就被人当成神经病和被害妄想症一把火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