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传(3):冯兰
最后被解围脱困的秦军是位于最北面靠近阿鲁山脉的冯兰部,统率这支分队的军侯冯兰的人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先是在保卫临尘县一战中表现出彩,力敌群贼不陷,继而得到了安南的召见与赏识,被获准以军事参赞的身份随营入账内听令,成功洗刷罪臣之后的枷锁。
冯兰坚信锥入囊中其末立现的道理,他在安南身边画策良多,对沙盘上每一处部落的位置和情况都了如指掌,甚至能够背出音译过来拗口又重复率极高的土夷各部落君长的名字与性格,每逢安南问起,冯兰总能即刻应答,从无失误。
十余载的边陲生活让冯兰从少年起就熟悉边地的一切,他是临尘县尉出身,边地距离西南夷最近的部落只有不到三十里,与秦人往来密切,互通有无。
熟悉当地情况的冯兰屡屡算中西南夷的动向,使得安南部秦军能够逐一攻灭跟随孟奋起事的部落,犹如长蛇吞日般在山林里盘旋游走,冯兰也因此被众多参赞同僚认可,以为奇男子。
当安南执意速战速决,想要进军间天谷突袭古泰邦东部以此来包抄孟奋后路的时候,冯兰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风险,他料定孟奋必在此处重兵设伏,故而力谏安南绕行北面,自侧翼袭击孟奋逃亡后新的大本营——万山。
但彼时自信的安南一方面肯定了冯兰的预判,另一方面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通过先前的交手,土夷和古泰、伪瓦杂兵的战斗力之弱达到了令人乍舌的程度。
几年前夏公征伐东胡、平漠南地、重开西域等举措让世人形成了一秦当五胡的概念,而在西南地区,这个情况又有所不同。
北面的胡人经过百年的挨揍,已经形成了国家化军队的雏形,与秦军正面野战时也有一败之力。
而西南土夷虽有私斗之勇,但丝毫没有组织纪律,安南认为一个地方二线秦军的单体战斗力约等于两个部落勇士。
但一支十人的秦军小队却能够硬抗百名土夷的冲击不溃,一支百人的秦军就能轻松覆灭一个部落而死伤不足两成,一支千人的秦军就能在西南山林间横行且无所顾忌了!
这也是安南派王丹廉匡仅率两千三百秦军前部就敢进谷的胆气所在,就算孟奋在谷中埋伏上万土夷大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击溃这支明显是诱敌的秦军!
安南认为即使是遭遇伏击,靠着质量上的优势秦军也可以轻松取胜,还能借此机会引蛇出洞,在间天谷打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尽可能的杀伤因为跑得快所以本部实力几乎未损的孟奋嫡系的有生力量。
王丹与廉匡这两个幸运儿就是整个计划中示敌以弱的那一环节,只是为了大局着想,他俩并不知情。
事实证明,安南还是太年轻了,斥候并没有在间天谷内发现大队人马隐藏的踪迹,因此前队秦军的警惕也有所松懈,而在前队遭遇伪瓦精兵的伏击之后,变故发生的速度过于迅猛,以至于安南的计划并没有按计划展开。
秦军主力因为巨石封堵而被挡在谷外,短时间内难以驰援谷内前队,再加上四周密林都有土夷大队人马出没的声势,后方的来时之路还燃起浓烟。
一时间进退两难,为了保全大军安危,安南只得壮士断腕,结硬寨,打持久战。
间天谷一战之后,由于廉匡和王丹部的失联,再加上附近日夜不断的土夷袭扰,秦军的士气有所下降。
虽然这些乱哄哄的袭扰能够造成的杀伤极为有限,甚至根本不可能靠近营寨便被强弩驱散,却让劳师袭远的秦军难以获得一个安稳的休息时间,疲于奔命,伤病渐多。
为了扭转局势,重新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减轻补给压力,安南选择了分兵,每队千人到两千人不等,散往各处就食。
冯兰也因此获得了将兵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军侯,奉命率领一支两千人的秦军向北进发。
安南给他的任务最为艰巨,一方面要搜寻孟奋主力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试图与王丹廉匡部取得联系!
安南和冯兰都不相信前队两千余秦军会被土夷全歼,他们认为王丹和廉匡一定还在敌后殊死抵抗,根本没有考虑到另外一个可能,谁会认为有人会弃明投暗呢?
冯兰沿着小道北上,试图绕过间天谷,与孤悬敌后的前队秦军会师一处。
他的努力注定是无功且难返的,就在冯兰率兵抵达阿鲁山脉南麓时,孟奋藏匿已久的主力出现了。
旗帜蔽空,突围无望,冯兰只得下令固守待援,好在因为洗劫了沿途的部落,秦军的补给尚能维持一段不短的时日,耗得起。
而孟奋虽然移师于此,却也没有以小代价全歼这支秦军的把握,便命大军与之对峙,自己则前往东面指挥已经乱成一团的局势。
西南夷缺乏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这个词对于他们简直就是夸奖,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各自为站。
统率部落叛军的酋长只想着回到东部原先的部落领地里,能够避免与秦军发生冲突的时候都在逃避,万事以保全自身力量为先。
只有在狭路相逢或者保卫部落的时候他们才会一鼓作气冲上一波,然后溃散,等着被其他部落收编,周而复始。
孟奋虽然有心挽救这个烂摊子,但仅凭他自己的力量想要整合庞大的西南夷实在是痴心妄想。
尤其是在查维夏率领伪瓦精兵撤回古泰邦之后,大量由伪瓦和古泰邦囚犯与贫民组成的杂兵开始失控。
其中一小部分被孟奋收编入麾下,更多的则是流散在西南各个山头,成为匪患,也间接影响了秦军补给线的供应。
直到鸡鸣山一战之前,孟奋也只整合了五千酋长战死后流散的败兵和两三千杂兵,再加上他的本部兵马,能够直接被孟奋指挥的叛军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
超过七成的西南夷叛军还是以部落的形式活动,只在名义上遵从孟奋的领导,实际上孟奋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哪,还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