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远说:“只要别耽误用就中啊!”
自强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茶叶罐就问:“爹,你又买一罐茶叶啊?”
东方远笑着说:“不是我买的,唐屯唐秀才的小儿子今儿个到街上来买东西,他看见我在这儿坐诊,就买了这一罐茶叶给我送过来了。”
“就是在赵兰埠口开药铺的那个唐秀才吗?”
“就是他。”东方远点点头,“他都死了十多年了,现在是他的二儿子在那儿坐诊。”
“爹,你跟唐秀才很熟吗?”
“不是太熟,也打过两回交道。就是他这个小儿子,那一年患了痢疾。本来痢疾也不是多难治的病,可这个孩子吃了他爹开的药就是好不了。过了七八天,他让他二儿子领着这个小孩子来找我。我给他开了三剂药,他回家喝完就好了。过了两天,唐秀才专程来感谢我。他说怪不得前人说‘医不自医,人不度己’,他儿子从小体质弱,他没有敢下那么大的药量,结果拉扯了将近十天也没有看好病。我开的还是那几样药,他儿子服了两剂病就好了。我说主要还是他的那些药打下了基础,后来才会吃了我的两剂药就好了。那时候这个小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一眨眼都过去二十多年了。茶叶你留着用吧,我回家了。”
自强把父亲送到门外。
自强喝了一杯茶,看没有人来看病,他就到药房与贾家旺聊天,顺便把那罐茶叶给家旺送了过去。
中午,自强和家旺一同回去吃饭。
回到家里,高氏已经做好了午饭。
高氏在东方自强家给如松当奶娘,她细心照看着东方如松,如松晚上都要跟高氏睡在一起,两个人情同母子。
季凤兰对高氏很满意,经常给她一些赏赐,高氏对他们一家感激不尽。东方如松两岁的时候,高氏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就跟季凤兰提出要回家。季凤兰不想让高氏离开,她知道儿子也离不开她。季凤兰就跟东方自强商量把高氏留下,东方自强同意了。高氏就留下来继续照看东方如松,并帮助周寡妇洗衣做饭。
后来,季凤兰又生下了女儿如玉,高氏就负责看护如玉。
几年前,周寡妇辞工回家,高氏就接下了周寡妇做饭的活,而小雨就负责洗衣服、做针线活。
东方自强洗了洗手走进客厅,东方远、何秋燕、如松、如绣、如涛、如剑围坐在饭桌旁等他一起吃饭。
自强笑着说:“豆面面条,里面放的还有荠菜,一进大门我就闻见香味了。”
东方远说:“赶紧坐下吃饭吧,面条凉了就不好吃了。”
大人和孩子们就开始吃面条。
吃过饭后,如松问东方自强:“爹,俺娘今儿个回来不回来啊?刚才赵大娘说俺娘等几天再回来。”
自强摇摇头,“我咋不知道啊?她没有跟我说。”
东方远对自强说:“她走的时候跟我说了,她说想去开封看看如锦,天马上就热了,给她买两套夏天穿的衣裳。”
早饭后,季凤兰让天佑赶车送她回娘家给父亲上坟,去的时候,她还带上如玉和她的干女儿小香。出门的时候,高氏对季凤兰说:“大少奶奶,你回娘家上坟,那儿离开封不远吧,你趁着去看看大小姐吧。”
季凤兰一想也是,两年前,如锦和表姐秀云都去了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如锦一天天长大,季凤兰就发现大女儿不愿意同她多说话,她反倒与何秋燕时常有说有笑的。季凤兰很是恼火,就骂了如锦两回,但事与愿违,如锦更加不喜欢与她这个亲娘交谈了。如锦去开封上学后,每次放假回来,都会先到季凤兰的房内看看。娘儿俩还没说上几句话,如锦就出去了。她跟爷爷、父亲和姨娘倒很谈得来,季凤兰很是伤心。
如锦和秀云从小就经常在一块玩,从入学的时候,她们就在同一个班级上学,就是现在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们还是在一个班里,两个人如同亲姐妹一样。每次如锦放假回来后,她在家还没有几天,就让父亲把她送到姑姑家,她在姑姑家会住上七八天。但季凤兰再也不敢责骂大女儿,她后悔自己当初对如锦照管得太少了。
听高氏这样一说,她就决定趁这次回娘家的机会到省城看望如锦,借机拉近和大女儿的距离。所以,她回屋又拿了一些钱就带着两个女儿坐上了马车。经过永春堂的时候,季凤兰下车跟公爹说了一声,东方远对季凤兰的想法很是赞同,并安排她多给母亲带些礼物。
如松说:“将来我也得去开封读书!”
东方远说:“你得跟你修文哥学习,将来到上海读大学。修文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还能见到不少的洋人呢!”
如松摇了摇头,“我不敢那样想,我估计没有那个能耐。”
东方远笑着说:“得敢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文能做的事,你们几个也能做!”
自强笑了起来,“修文跟秀云都在外地上学,俺姐跟俺姐夫供养他俩就有点吃力了。”
秋燕说:“那是,这几年他俩头上的白头发都多了不少。”
自强说:“这几年我替修身交了上学的书钱、学费,咱姐夫还不好意思,说将来得把钱还给我。”
秋燕说:“他就是给,也不能要他的钱,亲故亲顾,咱不帮他还有谁能帮他啊?”
如峰说:“娘,将来我得到南京去读书!”
秋燕高兴地说:“那好啊,到时候你爷爷、你爹,咱全家都去送你,俺也到南京去看看!”
东方远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如峰,“你们都好好读书吧,将来就是砸锅卖铁,你爹也会供养你们上学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东方自强站了起来,“爹,我去药铺了,你回屋歇歇吧,让这几个孩子都回屋读书!”
东方远说:“我也不累,让几个孩子跟我一块去书房读《诗经》吧。”
东方自强走后,几个孩子随东方远去了书房,何秋燕就回屋做针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