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子负责指挥新京的是北原秋叶中将,这个转移矛盾的计策就是他想出来的。
北原秋叶是在八路军封城后带几个警卫员混进城内上任的,由此也可知他颇有些胆识。
梅津美治郎之所以要临阵换将,是考虑到之前驻守新京的指挥官主要是偏发展治安、经济及建设方向,因此那是一个高学历但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指挥官。
当时谁也没想到八路军居然会打到新京,因此这安排没什么问题。
但现在,这样的指挥官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指挥新京作战。
北原秋叶是关东军中以防御战出名的指挥官,当初诺门罕战役鬼子败退时,就是北原秋叶指挥着部队在后方掩护为帝国军队争取到了一点撤退时间,否则那场战斗帝国军队至少还要多损失数万兵力。
梅津美治郎派他到新京“临危受任”,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他能守住新京与八路军打“持久战”。
北原秋叶一进入新京就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改革不是说对军队的改革,而是对百姓“控制”方向的改革。
北原秋叶在会议上对部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首先应该要清楚一点:哪些人是我们能抓得住的,哪些人是我们无法抓住的!明确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行动,才不会犯下错误!”
接着北原秋叶又把这话往细里分析:
“华夏百姓,是我们抓不住的人群!即便他们中有许多人表面上对帝国表示忠诚!”
“我承认他们中有一部份人是真心实意的忠于帝国,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
“之前一次又一次的战役充分证明,华夏人总是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帝国!”
“因此,我们应该果断把这部份人群放弃!”
“华夏有句话,叫‘有舍才有得’!”
“我们只有放弃这部份人,才能抓住我们能抓得住的那些人!”
……
北原秋叶这番话对原新京的鬼子军官有如醍醐灌顶,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之前就是想要把百姓部控制在手里,结果在华夏百姓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要知道帝国与华夏之间存在直接的仇恨,华夏百姓不可能相信帝国所谓的共荣圈理念,尽管有部份人在新京生活得很好,但八路军打进来时他们该背叛还是会背叛。
因此,帝国想要完控制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其它人群就不一样了,比如帝国移民、棒子移民等等。
于是,北原秋叶的方针马上就得到了实施,鬼子有意挑起城内其它人群对华夏百姓的仇恨,拉一帮打一帮由此达到稳固城内防御的目标。
这的确很有效。
虽然华夏百姓依旧是新京的主体,但他们却是弱势群体,而其它人群在打击华夏百姓的同时就切断了自己的后路被鬼子绑在了战车上。
于是,新京的防御在短短的几天就得到了稳固。
只不过这是的以牺牲华夏百姓的财物乃至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同时北原秋叶也是在逼迫王学新动手。
因为北原秋叶明白,随着时间流逝新京的内部矛盾将再一次爆发,那时很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时八路军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进攻新京吧,面对的就是新京坚固的防御体系以及宠大的反动群体。
不进攻吧,华夏百姓则在其中不断被屠杀……
然而,北原秋叶没想到的是,他的对手是王学新。
王学新在包围新京的这段时间并非什么事都没做,他其实做了另一个准备。
新京的防御主要是以鬼子构筑的碉堡、战壕、反坦克壕等结合在一起野战工事为主,但有一段防御比较特别,那就是东面城墙。
(注:新京城墙大多于1912年后陆续拆除,只有东门(崇德门)于52年拆除)
老式城墙看起来很适合防御,但它在现代战争中其实是属于“鸡肋”般的存在。
比如鬼子要是把部队摆在城墙前,八路军只需要用炮火封锁住城门就能轻松断了鬼子的补给线和退路。
要是摆在城墙后,子弹又不会转弯打不到攻城的八路军。
这造成鬼子只能把兵力摆在城墙上。
除非鬼子像运城一样在城墙外构筑了大片的碉堡群并挖了许多交通壕连通城墙内外。
新京在此之前没有战争需求,所以当然没有这些准备。
鬼子也不打算做这些准备,因为他们认为八路军的主力是机械化部队。
机械化部队最好的进攻方向应该是其它方向的野战工事。
东面的城墙即便被炸毁、炸塌也会留下一地的碎砖碎石使机械化部队无法入城。
因此,鬼子在东面的防御是最薄弱的,其它方向每面都摆一个联队,唯独东面只摆了一个大队再加一支临时召募的民兵。
不过这也可能是城墙摆不了那么多兵力的原因。
王学新的主攻方向恰恰就是城墙。
“我们要第一时间就将城墙炸毁!”王学新指着鬼子的东面防线的南北两端说:“然后步兵从两端越过废墟进入城内,从后方夹击鬼子防线!”
王学新的作战思路很清晰。
鬼子防线做足了功课,可以方位的拦截八路军的机械化部队的冲击。
如果八路军从正面强攻的话,只怕三个机械化团打光了也进不了城。
这就不是装备的问题了,而是鬼子在防线上遍布了铁丝网、地雷,另外还有明暗反坦克壕。
但是,如果步兵迂回至鬼子防线后方发起攻击呢?
那就是两回事了!
而步兵迂回的路线,居然是越过城墙防线绕到其南北两侧防线的后方。
王学新说出这打法时只听得张宗平一愣一愣的,他还是头一回听说这样的战术。
迟疑了下,张宗平就说道:“可是团长,我们怎么才能快速将鬼子城墙炸塌?如果用时太久,鬼子很快就派兵补上这个缺口了。到时我们想迂回怕是不容易……”
王学新想也不想就回了一句话:“老方法,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