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图的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
在场的无一不是聪明人,千军万马冲杀出来的顶级学神。纵然一开始不太懂揣摩他人的心思,经过几十年的官场沉浮历练,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早就于揣摩人心一道修炼得炉火纯青。
江图屁股微微一动,在场之人就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盘。心中纷纷嗤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挺美。妄想掌握兵权,分明是想屁吃。
就在江图蠢蠢欲动的当下,于照安率先站了出来。
于照安新官上任,一直很安分,并无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大家心头都很清楚,于照安绝非安分守己之人。当他第一个站出来的时候,众人心头齐齐闪过一个念头:他要搞事。
果不其然。
“陛下,臣要弹劾忠王殿下。”
啥玩意?
什么东西?
大家在讨论楚王起兵造反的大事,于照安本末倒置,竟然跑出来弹劾忠王?脑子没进水吧。
于照安到底在打什么牌,安的什么心。
原本已经跨出半只脚的左相李良程,蓦地一顿,缓缓收回了跨出去的脚。他似乎是窥见了于照安此举的用意。
此时弹劾忠王,究竟是保忠王,还是害忠王?
老皇帝也很好奇,不明白于照安的举动。
“爱卿莫要横生枝节!”
于照安陡然提高了音量,好似声不高,不足以彰显话语力量似的。在场的人,都被震得耳膜发痛。
只听他说道:“臣并非无事生非。陛下对忠王殿下太过纵容,才会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听闻,忠王在王府广修道观,召集天下凡是有名有姓的道士,不管良莠,齐聚王府,每日修道求长生。
试问,他忠王何德何能竟然胆敢修道求长生。长生岂是那么好修的。长生的机会必定是极少极少,可能少到只有唯一。他修了道,陛下修什么?
普天之下,有资格修长生道的人唯有陛下,陛下享有四海,唯一的机会只能是陛下的。
忠王胆大包天,被废掉太子之位还不思悔改,竟然胆敢同陛下争抢唯一的长生道机会。此举分明有不臣之心。也正因为他的举动,给了下面人一个错觉,方有楚王起兵造反一事。臣恳请陛下莫要再顾念父子亲情,下旨,严惩忠王。”
读书人的心都是黑的。
站在队伍末尾的江图如此想到。
这就是读书人的脑瓜子吗,拍马屁都拍得如此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反正他想不出这种拍马屁方式。
他的直觉果然没有错,于照安才是他的最大对手。
如此谄媚小人,还好意思以读书人自居,真是丢读书人的脸。他要是读书人,都不屑同此人为伍。
在场之人,不少人都面露愤怒鄙夷之色,于照安在此时此刻对忠王落井下石,堪称卑鄙无耻。纯洁的队伍怎么来了这么一个混账玩意。当初就该坚决反对老皇帝提拔于照安的决定。
众臣纷纷朝李良程看去。
然而,左相李良程却缓缓闭上了双眼,整个人放松下来,不复一开始的紧张。
“荒谬!”
终于有人忍不住愤怒,第一个站出来。
“楚王作乱,干忠王何事?忠王殿下何其无辜,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于相,你分明是在挑拨天家父子关系。你不配为相。”
“于相的话,恕下官无法苟同。修道一事,怎能跟楚王作乱扯上关系。就算要找茬,好歹找个像样的理由。”
“于相莫非是在替晋王殿下铺路?晋王殿下真就如此迫不及待吗?”
“于相身为朝廷宰辅,岂能因一己私利陷害忠王殿下。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平乱,派何人平乱。于相不顾朝廷军国大事,只顾着报私仇,真是令人失望。”
“请陛下下旨,罢了于照安宰辅一职,他不配!”
“请陛下下旨罢相!”众臣齐声高呼,俨然将于照安视作奸臣贼子,此人的危害比江图更甚。不将此人驱逐出朝廷,朝廷永无宁日。
江图兴奋得脸颊发红。
于照安作死,天助我也!他跟着众臣齐声怒吼,罢相,罢相,必须罢相。于照安他不配。
在场唯独左相李良程没有动,依旧坐在椅子上,不动如山。神情淡漠,不见喜怒,让人看不透内心真实想法。
“你们口口声声说本相荒谬,可见你们目光之短浅,思维之局限。难怪朝政在你们的手中,越来越坏。天下在你们手中,越来越坏。别将所有责任都推到陛下身上。如果说,陛下要承担三成责任,你们至少要担五成责任。”
于照安对喷全场。
“荒谬!”
“奸贼!”
“狗贼!”
“于照安,你不得好死。”
“都给老夫闭嘴,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场。听于相把话说话。”李良程终于发话,出面维持朝堂秩序。
老皇帝此刻心里头不爽,又有点隐秘的安慰,还有点欣慰。
于照安是懂他的。
当然,他绝不承认天下乱糟糟的,是他的责任。以前没乱,现在乱了,肯定是臣子们做得不好。就像于照安所说,在场的臣子要背负主要责任。至于他的责任,嗯,虽说理智认可于照安的说法,他并非全然无辜,多少要承担一点。但感情上是绝不承认的,所以他不爽,又感到安慰和欣慰。
提拔于照安果然做对了。
至于于照安和晋王殿下那点师兄弟的情谊,呵呵,就是个屁。晋王妄想于照安倒向他,分明是白日做梦。
于照安过去是坚定的读书人,遵守读书人的维护正统的原则,誓要和老皇帝掰扯掰扯。而今的于照安则是坚定的帝党,一切以皇帝为中心。但他高明在于,他不像江图那个小人只会媚上欺下,他用会支持皇帝这一层糖衣包裹着真实的目的。
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无人能说清楚。
就好比此刻,他弹劾忠王,真的是剑指忠王殿下吗?
李良程眯着双眼打量场中央的于照安,面对众臣的诘难和辱骂,不见丝毫动摇,甚至越发坚定。
“楚王为何胆敢作乱?除了他常年阴蓄大志,暗中早有谋划外,还因为忠王的遭遇,给了他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