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坨掉,也不让齐氏母女品尝到自己的手艺?
林葱儿不知道对这种行为是该赞美还是鄙视了……
可见的曾经的齐氏是多么刻薄的对待过这对儿兄妹,连老实的大牛兄都如此强烈的记着仇。
“别着急,咱们的宅基地都买好了,挣了钱就盖新房子,大不了,不起二层楼了,咱先盖一座平房搬出去。”
林大小姐安慰大牛兄,这么大会子功夫了,林有财跟林来福还没摆脱齐氏的纠缠,显见的,是摆脱不了了,林有财那性子,就是过于黏缠不利索,尤其是遇到齐氏这样的女人,完全处于被动被拿捏状态。
“哥不急,哥是汉子,在外面的时间多,怎么都受不了多大气,哥担心你,你手脚都不灵便……”,林大牛闷闷的说道,就好像刚刚适应了自由快乐的生活节奏,再要逼着他退回到原先憋屈受气的环境中去,自然万分的痛苦。
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齐氏抱着来福跟在林有财身后,已经进了正屋屋门,估计,进灶房吃饭的时辰,也不远了。
林大牛冷着脸,把给冷郎中准备的早饭装在竹筐子里,自己又坐下狠狠吃了个肚儿圆,才起身要往外走,嘴里还嘱咐:“葱儿你别收拾碗筷啊,叫她们自己收!”
花了那么多钱,置办了那么多好吃好喝的,又不能装走,要留给仇人……
“好,你放心吧。”林葱儿答应着,也拄了木拐离开灶房,给别人腾地方吧,那个亲爹,肯定是不好意思现在就带着媳妇站到闺女面前。
重组家庭,真是一本难念的经书啊!
家里多了两口人,整个气氛都没那么舒展了,林葱儿百无聊赖,窝在土炕上看书写字,心里还有暗暗的庆幸,得亏昨日把蚊帐送给十九爷爷了,既换来一个老师,又省去了白送给仇人的隐患……
在林家呆久了,三观都不正了,不吃大亏就当占便宜了。
灶房那边热热闹闹的,小来福的声音脆脆的甜甜的,宋香儿的笑声狐狸似的,齐氏的嗓门又尖又细,只有老闷葫芦没动静。
没动静人家也是一家人,林大小姐自嘲的摇摇头,刚刚在这个家庭里有了归属感,马上,就来搅局的了,你还抵抗不了,也没有理由抵抗。
如果还是前身的闷葫芦性子,没准儿这会儿是在哭天抹泪儿暗暗抽泣,好在林大小姐不是,她重新集中精力把每本书的文字认一遍,力求在脑海里简化字跟繁体字重合在一起。
本来还暗戳戳决定,要在今天再教来福小朋友背首唐诗的,现在看,也可以搁浅了,齐氏心眼儿小,已经记恨上大牛兄妹两个抢了儿子的亲热劲儿,肯定不会再放任来福找哥哥姐姐玩儿,反正还有宋香儿呢,来福不会孤单。
只是,那么聪明可爱的一个孩子,被齐氏教导着,会不会给耽误了……
算了,别杞人忧天啦!林大小姐放下书,把土炕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值钱的东西都收拢起来,检查一下,这段时间置办的银首饰全戴好,十个一两的银锭子,也分开装入两侧袖筒。
这是红儿应大小姐的要求,专门给增设的袖袋儿,林葱儿虽然把财政大臣的职务给了大牛兄,自己也不会分文皆无的,十个小银锭子,也是林大小姐的“胆气”。
衣服,她认为齐氏母女看不入眼,被褥,自己用过,应该也不稀罕争夺,只除了蚊帐,那是肯定要被垂涎三尺的。
那也不能随手摘蚊帐吧?林大小姐决定,得再派大牛兄买两把坚固的锁头来,俩人的屋子都得上锁。
家贼,比外贼还要可怕啊!
果然,林葱儿“咯噔咯噔”走到院子里,正带着林来福看兔子的宋香儿,一把扯过了小朋友的胳膊,把他的视线牢牢挡住,不给他看见林葱儿亲近的机会。
宋香儿今儿的打扮好简朴的呢,裙裾上的尘土都没拍打干净,那么爱美的姑娘,怎么不换一身新鲜的衣裳牛气牛气?
脸上也只遮了少半个儿,头上原本的银质钗环,换成了一截……木棍儿?
哈哈,这算是风水轮流转吗?
地主老财们回娘家变成了要饭的婆子,原本要饭的小子闺女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果然是,大快人心!
林大小姐很欢快的“咯噔咯噔”,拄拐去了房后打量一番,脑海里幻想一番新房子盖起来之后的场景,才又“咯噔咯噔”拐去了稻花婶儿家。
还是红儿来开门,见到林葱儿笑的“咯咯”响,稻花婶儿在屋里呵斥了一句:“姑娘家,笑不露齿……”
红儿做个鬼脸儿,扶着林葱儿进屋去,昨日里没好意思追问的左胳膊受伤的事儿,今儿得问清楚。
林葱儿挑着眼角儿笑:“想听传奇版的还是平实版的故事?传奇版的就是,夜里进来一个黑衣贼,本姑娘奋不顾身与贼人搏斗,光荣负伤;平实版的就是走路不小心,‘噗通’摔一跤,把胳膊摔坏了……”
“真能瞎编!”红儿立刻就选择了相信平实版的故事。
稻花婶儿也说:“葱丫头以后走路要小心,一个脚就是站不稳当……”。
好吧,其实前面那个传奇版才是事实,没人信,也没办法不是?
“连手都伤了,你以后的针线活儿就都拿给我做,葱儿姐姐就只动动嘴就行。”红儿友好地说。
这个好,林大小姐立刻点头:“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正好,我有个新主意,你们听听。”
童车还在试验阶段,那个为来福特制的跨带座椅,能不能推向市场呢?
“喏,就是这样的一个制作流程,有双肩跨带,小孩儿屁股下包一块木头托着,可以放在胸前,也能放背后,保准儿不把孩子摔下来。”
林葱儿比划完,母女两个跟着在自己身上来回比划。
“确实……好用,”稻花婶儿连连点头,“要是原先就有这个跨带,带红儿他们几个就没那么费劲儿了,去灶房也好下地也好,看孩子干活儿两不耽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