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不起眼,不值钱,但李泰知道,这是他早年间送给寿王妃的,也只有他们两人才晓得的信物。
然后,李泰又浏览了信件,笔迹是寿王妃所写无疑,他彻底相信,妻儿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契丹和吴康伯确实也做了交易。
张献芳忍不住问:“殿下,你,你要做出如何的选择?”
李泰抬起了头,眼神复杂,语气低沉了下去:“本王意已决,要归顺朝廷,吴康伯必须信守诺言,不得伤害我的亲人,否则,莫怪本王必将他千刀万剐!”
张献芳听了也松一口气,但又有些不甘,只好道:“吴康伯之前说过,殿下若愿意归顺朝廷,当和我一起前往函谷关,吴康伯已经来到了函谷关中。”
“那就去!”李泰答应下来。
……
寿王李泰归顺了朝廷,而且,寿王大军进了函谷关做休整。
李辰在武关得到这个消息,当场被震惊地发呆良久。
寿王李泰居然这时候归顺朝廷?特么的,这消息怎么听都不靠谱啊,李辰再三地确认,才相信这事儿是真的。
徐去病、沈庆之众人也很意外,问道:“殿下,这是不是寿王的计谋?”
李辰摇摇头道:“并非寿王的计谋,是吴康伯的阴谋!吴康伯勾结了契丹,使得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了燕都,俘虏寿王妻儿,借此逼寿王归降。”
“吴康伯好阴险,居然不惜背负上骂名!”徐去病感叹道。
李辰点了点头:“是啊,他这招称得上绝地反击,大大出乎本王的预料。吴康伯死死拿捏住了寿王的弱点,李泰只好就范。还有,吴康伯之前逼的魏王李柯归顺,大概也是采用了相似的阴谋,如今寿王的大军进了函谷关,虽说寿王归顺了朝廷,但他必然还是牢牢握住手中的兵权的。寿王也不会傻到交出军队,那么做等于找死。吴康伯应该会利用寿王的兵马来守护京城,后面我们想攻下京城会更加的艰难。”
寿王的麾下精兵八万,足够改变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
徐去病请令道:“殿下,时机稍纵即逝,属下建议即刻大军出动,尽可能快的拿下峣关。”
“不错!”李辰应道。
徐去病和沈庆之等人得令,立即退出去准备出征。
当房中只剩下了李辰,他不由眉头皱起,盘算着目前的形势。
李泰归顺了朝廷,打李辰一个措手不及,这么一来,敌我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那李辰想拿下京城就千难万难了,而且大雍的整个局面都将改变。现在必须出奇计,摆平了李泰。
李辰自言自语道:“李泰愿意归顺朝廷,是因为吴康伯拿他的妻儿威胁,如果,我救出了李泰的妻儿,那吴康还怎么逼迫他呢?说不定,李泰还能为我所用。”
“我现在刚好握有一个谁都不知道的筹码,就是周预的沧溟卫,算起来,他此刻也该在幽云附近的东海岸登陆了。”
“得立即给周预传消息,叫他不惜任何的伤亡,从契丹人手中救出李泰妻儿。还有,李泰的母妃顾太妃,也要让蒋全救出来。只要他的亲人落入我手,李泰还怎么为朝廷卖命?!”
“如此看来,李泰投靠了朝廷,未必没有我的可趁之机。就这么办了!”
“此外,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牵制住李泰的寿王军!”
“传信程征,命他率摧城卫军进攻洛阳!李泰要保洛阳城的周全,必须分兵过去!”
李辰沉下心,细细地推算如今的局势,最终有了主意。
接着,叫来了王淮,让他起草诏令,马上传给周预、程征、吕肃和汪安钧等人。
当天下午,徐去病调集五万大军,以急行军的姿态飞速赶往峣关。但毕竟携带了大批的攻城器械,哪怕昼夜兼程,也花了四天才赶到峣关。
峣关内驻守四万的守军,还都是精锐的卫所兵,没有招募的新兵。吴康伯再次吸取了武关告破的教训,兵贵精不贵多嘛,千万不可影响军心。
四万大军中,大部分是魏王李柯的人马,朝廷派到峣关,峣关的守将自然是朝廷委派,吴康伯的人了。
而寿王归顺后,吴康伯也不敢就让李泰守京城,万一寿王胆大心黑,来个将计就计,毕竟,只要他肯舍弃妻儿母亲的性命,京城的皇位就近在咫尺!
因此,李泰率军进了函谷关后,吴康伯派他领兵去峣关,对付李辰。只要李泰击败了李辰,那朝廷的最大威胁就解除掉了,吴康伯只需要慢慢收复长江以南的疆土。
吴康伯还没有想过彻底地消灭李辰,李辰大势已成,就算他打了败仗,也可以退守襄阳,江陵等地,长江以南仍然是李辰的地盘,李辰想称帝随时都行。那时候,李辰和朝廷划江二分天下,这是吴康伯想到的最好结局。
李泰只好听命吴康伯,但正好这时候,摧城卫军兵临洛阳城,李泰不能不管洛阳,跟吴康伯讲明情形后,派去了两万兵,李泰自己领六万军从函谷关出发,赶往峣关。
此时,李辰已经来到峣关下,眼下必须争分夺秒,李辰若能在寿王大军赶到前,拿下了峣关,那后续的计划就好办,但若拿不下峣关,寿王大军赶来,峣关将固若金汤。
所以,李辰一来就马上下令,强攻峣关!
这次的强攻,比打武关还更加惨烈,可越是着急就越难打下来,而且峣关的守军知道援军即将来到,军心士气自然高昂,竟不断抵挡住了寿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两天很快过去,还是没有攻破峣关的迹象,沈庆之、孙镇恶、赵雄信都十分的焦躁。
李辰明白拿下峣关的急迫,但仍然安抚着众人:“不论如何,不可为此乱了阵脚!拿下峣关当然好,可如果攻不下,也是运势如此。”
徐去病道:“按寿王军的行进速度,后日他们必然赶到峣关,若那时我军攻不下,就只好先退到武关,再从长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