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当初高皇帝斥儒生为无用人耳,真是至善之言!”
一通怒怼下来,太学近百人哑口无言。
倒不是说他们不会打嘴仗,只是此时的儒生名士之间鲜有如此直接攻击对方的,多是绕着弯子讽刺。
而且大多数人都秉承着凡事不过的原则,喷人也不能喷的太过。
谁能想到高阳上来就把高高在上的太学踩在脚底,还顺带拽上了刘邦不喜儒生的事实做背书。
这还怎么反怼?
“牙尖嘴利,太学藏书万卷,其中博士皆是四海有名之士,学生也是各地才俊。”
“太师此言将天下士人、儒生置于何地?!”
太学仆射也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了,既然怼不过高阳,那就为太学寻个不败之地先立着。
因为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抨击,并不能动摇太学的根本。
谋取私利邀功搏名什么的,总得拿出证据再说,就算真的有证据,太学今年才是刘彻创立的,难道刚一创立就要废除?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四海有名之士,各地才俊?照你这样说,太学莫非只是王公贵胄们的镀金之地?”
高阳浑然不惧,眯着眼睛逼问道:“若是这般,又将孔子有教无类之言置于何地?!”
“我高阳,受陛下看重拜为太师,所为何事?”
“不过是让大汉的百姓生活更好一些,日子更有盼头一些,太学如今所行之事,与陛下立其初衷背道相驰。”
“诚然,他们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学习五经,有更大的可能进入太学,但天下百姓千千万,太学的学生中竟无一人出身布衣,这,合理吗?!”
什么样的语言最是振聋发聩?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语言!
长安城的百姓虽然也是百姓,但在天子脚下,吃穿倒没那么拮据,基本生存问题解决,那么所求不过更进一步。
而面向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有多少呢?除了军队,再无其他!
这也是每每大汉要发兵攻打匈奴,关中良家子便争相入伍的原因。
可是参军打仗极为危险不说,上升的空间也有限,更重要的是哪天没有仗可打,这条上升通道也就断了。
难道是他们不想读书吗?
高阳的声音传到太学众人耳朵里,引起一阵惊惧。
以他们现在身处的环境,周围乌泱泱的都是长安百姓。
这已经不仅仅是诛心之言了,更是诛命之言!
而这些话被长安百姓听到时,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太师说得对啊,吾等也对大汉效死力了,为何太学里没有一人出身布衣?”
“吾家兄弟四人从军,一人战死一人伤残,若有机会读书何至于此?”
“唉,太师说的是好,可是吾等没钱买书没钱请先生教授,莫说太学了,就是县中的学府也入不得。”
“...”
在巨大的现实压力面前,长安的百姓没有太多的怨言,只是感慨一阵。
看到这一幕太学众人松了口气,到底还是天子脚下,到底还是有秩序的。
“太学虽是初创,但根底已朽,非猛药去疴不足也。”
迈过门槛,高阳无视太学众人站在太学门前的长安百姓面前。
“陛下已纳我之言,将于右内史试行新学制,造福大汉百姓。”
“今后之学,不是为一家一姓利益而读书,而是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
同一句话,在三拨人听来却有三种意思,百姓们先是懵懂不解,渐渐方才反应过来这话的深意,许多人难以置信,但更多的人还是在惊疑过后狂喜起来。
而太学众人则是震惊无比,纷纷看向太学仆射。
至于霍去病他们这帮纨绔子弟,惊讶的同时看到太学师生们吃瘪,忍不住放声大笑。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
不远处的街口,乘着马车匆匆赶来的刘彻双眸睁大,转头看向了旁边车上的公孙弘。
“陛下,太师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哉。”
饶是见多识广的公孙弘,看到站在百姓中间高呼“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的羔羊,也不禁心头一颤。
刘彻深吸一口气,“这话说的振奋人心呐,不出三日此言必将传遍长安,十日内关中尽知,旬月则天下皆了然。”
“太师志向远大,不过阻力的话...”
御史大夫番系摇了摇头,不是很看好,谁知他这话刚说出口,旁边车上的张汤就探出头来。
“陛下,有臣在什么阻力都能化解!”
番系:...
在你的廷尉大牢里化解是吧?
“诸位爱卿别退后啊,早朝的时候你们和太师都是站在一起的,倘使太师变法不成,朕倒没什么,诸公可就不好说了。”
刘彻哈哈一笑,左右叮嘱了一番。
旁边的几辆马车上瞬间沉默下来,陛下说话也忒伤人了吧?
“此事就不包括老臣了吧?陛下,老臣说不定明日就驾鹤西去,怕是不能与诸位同僚一同分担了。”
公孙弘捋着白须悠悠说道,又补了一刀。
“太师这是要去哪儿?奔着横门去的?”
蓦的,太学门口的人群涌动起来,太学众人以及高阳霍去病等人被簇拥着往城北走去,一路上不断有百姓加入。
见状刘彻几人的马车立刻跟了上去,当队伍来到横门之时,东西坊市的商贩都不卖货了。
“不读书,受恶吏欺压都浑然不知!”
“不读书,他日与人卖为奴隶还帮人数钱!”
“不读书,子子孙孙皆劳力治于人!”
被霍去病等人簇拥着登上横门,望着城内外聚集起来的上万百姓,高阳声音不断。
而登高望远,刘彻卫青他们的马车自然也被他看在了眼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