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鹰的消息比莫麒晚到了一天。当时夜已深,甄真在帐篷里和衣而卧正睡得迷迷糊糊,忽然被一阵急切的马蹄声惊醒,心里升腾起情况不太好的预感,赶紧坐了起来。
“快!急报!”信使还没下马就对侍卫喊着。
凤瀚昭在隔壁的帐篷里也被惊醒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睡着,听到声音一个翻身,大步跨出了自己的帐篷。
凤瀚昭掀开甄真帐篷的帘子,一只脚刚踏进去,就看见跪在甄真前面的信使左臂上缠着白布,耳朵里只听见了四个字“陛下薨了!”
“不可能!”凤瀚昭大吼一声,冲上前去一把抓住信使的衣服,把人从地上拉了起来!
“殿下!让他把话说完!”甄真连忙过来握住凤瀚昭的手腕,示意他冷静。
信使却又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半个时辰之后,甄真和凤瀚昭终于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凤璀前日上朝时,将五品以上官员悉数“请来”,包括那些真真假假抱病在家的人。然后以“明辨是非”为名要求百官“站稳立场”,宣布了他的恶毒计划,接着又让人把凤珲推了出来。
凤珲的面容苍老了许多,发丝零乱,衣衫上斑斑点点,满是污渍。他的双手反绑着,他的嘴被布条勒着,无法说话,只能发出难以辨别的声音。他的体力好像很弱,弱得连走路都困难,两个侍卫几乎是拖着他放到了一张椅子上。他的眼神,平静得毫无波澜。
见到凤珲,百官瞬间哗然,很多人屈膝欲跪拜,禁军中投靠凤璀的势力立即上前弹压,不准下跪,甚至不惜出手伤人。
百官多是文人,即使是武将,此刻没有武器在手,没有兵马在侧,面对禁军的弓弩利刃,也无可奈何。更何况就算凤璀的皇位来得不正,敢没有证据和实力就造反的人又有几个?
凤璀得意洋洋的看着犹豫不决的百官,先是有几分掌握了他人命运的得意,而后又为这些人还不肯速速归降而气恼。他递了个眼神,新任大内总管黄公公便用他尖细的公鸭嗓音朝禁军发号施令“不要留情,狠狠地打!”
“住手!”一声严厉的喝止之后,只见莫丹从人群中大步走了出来,对着凤璀道“陛下,臣莫丹愿意一表忠心!”
有人响应!凤璀大喜,说了几个好字。他本来安排了内应来做这件事,但那人的影响力显然不如莫丹。莫丹出马,一个顶仨。凤璀旁边的黄公公也面露喜色,暗忖自己的消息传递得好,给莫丹递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百官却都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面相觑,无论如何也没法把自己认识的莫丹和眼前这个主动第一个卖主求荣的人联系到一起。
众目睽睽之下,莫丹稳步走向前去,请求凤璀让他与凤珲说几句话,凤璀故作大方地右手一挥“去吧。”
莫丹神情庄重地走到凤珲面前,冷眼瞟了一下两边的侍卫,侍卫识趣地从凤珲身边退开了几步——这么多人在这里,莫丹难道还有本事把老皇帝劫走不成?
莫丹躬身作了一个长揖,起身时,分明看见凤珲眼里期盼的目光。凤璀见状翻了个白眼,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莫丹这样做也是给自己鼓劲,要不可能下不了手。于是凤璀露出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样子。
莫丹赶到一股热潮涌入眼眶,他死死地忍住,尽力平静地让大家都听到他的声音“士可杀不可辱,何况帝王乎?臣愿以全家性命,送陛下一程。请恕臣无礼。”
全场的人,有的鄙视莫丹都第一个站出来了还说这么冠冕堂皇的话,有的人则好奇莫丹如何送凤珲一程。这时,莫丹却靠近了凤珲,他高高的抬起手,似乎这一巴掌就要扇下去了,然而他却飞快的拔下了固定官帽的簪子,狠狠地刺进了凤珲的心脏!
凤珲一脸惊恐,他根本无力自救!手抬了一下,还没触摸到心口又垂了下去。莫丹已经跪在了地上,泪水滑下他正直的面庞“簪子上有毒,陛下恕罪,一路走好!”
凤珲显然明白了莫丹的用意,他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不能出声的唇齿一张一合,仿佛在说,你终于明白我的心思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药效很快,凤珲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
莫丹竟然刺杀了凤珲!让他免受凌辱之耻!可这样做,必然会牵连到莫家所有的人!百官顿时乱作一团,禁军显然也没有想到事态会变成这样,只能一味死死弹压。
莫丹迅速起身,转向众人,双手摊开,似乎想拦住试图靠近凤珲的人“陛下已经驾鹤西去,有什么都冲我来吧。”
凤璀也是惊呆了,事情的发展远远超乎他的想象,下面该怎么办让他一时难以决断。莫丹杀了荣熙帝,似乎是向着新皇的,可他违反了新皇的旨意,似乎拆了新皇的台。那么他到底是敌是友?
黄公公一看莫丹行事超出了他的预料,感觉不太对劲,他又想保住恩人的性命,不要被激怒的凤璀杀掉才好。于是他大喊道“快来人!保护陛下的安全!快来人呀!把这个犯上作乱的家伙抓起来!投入大牢里好生仔细看管!”
几个侍卫应召而来,把凤珲围了起来。
本来就对凤璀心怀不满的官员们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拼命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制造混乱,也有人想越过禁军的管制,挤到前面去帮莫丹一把。更有脾气暴躁的,已经和禁军打了起来。也有人偷偷地出来门,趁乱溜之大吉。
凤璀在侍卫身后不断大喊“都给我停下!”然而眼见着局势很快失控,他也有些慌神。而且他喊什么根本没人听。他一边叫跟前的几个侍卫把他围得更紧一点儿,一边想着脱险之策。
凤璀的禁军们毕竟手里有武器,血花四溅中混乱的局面渐渐被压了下去。莫丹依然还站在凤珲之前,试图护住他的尸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