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古话叫“六月天,累死牛。”
没有经历过六月农忙的,都不算是庄稼人。
小孩都晒谷子去了,大人也有大人的忙活。
三叔和四叔五叔他们也在收稻谷时从广州赶了回来帮忙,你说这些活就一个女人家还带着几个孩子,要是男人不在,那该怎么做啊。
爸爸回来,还带了好多好吃的糖果,林双和弟弟自然是高兴的,上一次吃糖果大概是过年的时候了吧?
刚收割完的稻田,把田里的稻草担回家晒干或是用来烧柴火,或是存放起来喂牛。接着就是犁田,除草耙田播种插秧等等一系列的活。这些活小孩都干不了,只会碍手碍脚,所以只能派小孩去看晒谷子,大人下地。大人哪有时间来晒谷子?
往年这个时候,都是雷阵雨,暴雨,还有台风水下个不停,但今年却没有半点要下雨的迹象!
林双她和别的小孩晒稻谷的时候,总觉得今年的稻谷太好晒了,都不用一会儿收一会儿晒的。他虽然有时候会有乌云飘过来,但是并不会下雨,就算有也是飘几滴黄豆大的雨点就过去了,甚至连地面都没有湿。
三婶跟众人一样,顶着烈日在田里干活。现在已经收完稻谷大半个月了,田里的稻草已经收完了,要犁的田也犁完了,该是耙田的时候了。耙田要田里有水才行。可现在的情况是:本来田里的水都是从山沟沟里流出来的,以前因为雨水充足,流水哗哗的,水足够田里需要的。
但是现在都好久没有下雨了,山沟沟里水也少了好多,只有一点点的水流出来。就算是一块田的水,大概也要等上大半天才够。而且耙好田之后,田里还一直都不能断水。这样一来,就只有最靠近山脚的几块田有水耙田,其他的都没有水了!
有些人为了把水引到自家田里去,夫妻两班倒,丈夫胆子大些就晚上去田里守着,白天换妻子去守着,即使是这样,山里的水还是不够的。
在田的下面倒是有一条河流,如果能把大河的水引到上面的田里,没水插秧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时的大家并没有抽水机,也没有想到有抽水这一说法。村里的人都在发愁啊!没有水,这一季的稻谷怎么种?
大家都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只能望天长叹。祈祷老天爷能够大发慈悲,下一场大雨来解这燃眉之急。
吃过晚饭,三哥对三婶说:“阿娟啊,你看这天要是不下雨,这秧还怎么插得了?”
三婶愁眉苦脸的回道:“是啊,秧苗都快到膝盖高了,再不插秧怕是秧苗都要开花了。”
林双和两弟弟在看电视【西游记】,刚好看到唐三藏和孙悟空师徒二人在蛇盘山鹰愁涧遇到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吃了唐僧的坐骑,孙悟空和三太子打斗的场面。林双就随口说了一句:“三太子不是龙吗?怎么不喷水啊?”
所谓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三叔一听这话,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他猛地一拍脑袋:“哎!你瞧我这猪脑子啊,怎么就没想到这样引水来呢?”
三婶听他这没头没脑的话,就说了一句:“怎么引水到田里,你有办法?”
“是啊,阿娟,我们现在就去引水!”三叔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
“现在去?现在可是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
“别说了!快点!带上水勺和水桶!我们不能坐着光等!”话没说完,他就出去了。
“再叫上阿双三个一起来!”三叔撂下这句话就走了。
三婶带上阿双姐弟三个来到田里。没看到爸爸。三婶还以为是三叔跟他们开玩笑呢。四周一片漆黑,田里,山上不断地传来虫鸣鸟叫的声音,偶尔有几声猫头鹰“咕咕咕”那阴森森吓人的叫声。令三婶和三哥都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冷颤。
“三哥,你在哪?”三婶害怕得大喊了起来。
“阿娟,我在这呢!”说话的同时,一束手电的白光照在了母子四人的身上。
几人顺着光看过去,只见爸爸站在大河边上,手里还拿着一根跟他差不多高的棍子。爸爸又向他们招手喊道:“你们都过来我这里!”
四个人到了爸爸身边,林双才看清楚,爸爸拿着的并不是棍子,而是一把铁秋,旁边的第上还有一把锄头。
“你们看,这里我已经开好了水沟,”他用手指给三婶几个看。只见他们脚下的田里 已经开好了一条约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深的水沟,一直通到自己家那块地的地头。自己家的地比脚下的这一块地还要高出约五十厘米呢,就算是挖了水沟又怎么样,水怎么也流不到上面的田里吧?
林双胡乱猜想的时候,爸爸的声音又响起了:“你们看好了,我们现在有两个点,我和你妈妈在第一个点,就是我们站的这里。第二个点就是那一头,”爸爸的手又指向与自己稻田交界的地方,你们在那里就行!”
林双问:“爸爸,那我们怎么做呢?”
“很简单,你看我怎么做你们就跟着做。”说完,他做起了示范。
爸爸站到河里 两腿分开扎好马步,左手扣着水桶口,右手扣着桶底,双手向右边一甩一沉,就打了一桶水倒在挖好的水沟里,接着如此动作重复了几次,水沟里的水都向自家地头交界的的那头流去。
“你们过去看看!”妈妈带着几人去到那一头。沟的尽头还挖了一个水坑,流过来的水都到了水坑里。“看到没有?阿双,你和小生就在那个位置,把坑里的水用勺子舀到自家的田里就好!”
爸爸给每个人都分好工,爸爸和妈妈就在第一个点,阿双和小生是第二个点,小捷就负责看着两头。看看中间有没有堵水的,有就自己处理好。说白了,小捷就是来玩的。他还小,什么都帮不上。
一家五口,忙到十点多,也就灌了一小块田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