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拿着钱,转手就在雨雯安排的粮仓以平价购买粮食,就防着苏丞相以这个做文章,所以在绝大部分粮店都大幅度涨价的时候,户部以平价买到好粮,为了能吃的久一些,饱一些,雨雯将红薯,包菜,大米,豆干,花生,玉米等做的八宝粥交给户部施粥,
粥的浓度很好,营养更好也不容易生病了。
减轻了药材的负担。
今年的救助棚里除了有温暖的火炉,干净的水源,足够的食物,还有很多临时挖凿的茅房,和严守的士兵。
除了老弱病残,几乎每户难民都有人干活,男人可以干体力活,女人可以烧水,打杂,大大地提升了难民的自尊心,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背井理乡,并不希望被当作无用的人看待。
京城内,以七王子为首的挣尽了口碑,京城外,因为主事人是七王子,更加深入人心。
其他几个家族反应过来想要效仿或找茬的时候,已经晚了。
想要效仿施粥挣名声,但每年大家族屯的粮就那么多,分出来吧自己吃的就要减量,在外面购买吧,全部涨价,为了面子,很多大户都选择加价购买米粮,
还有的商家起初没在意这个捐款,可是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这家挂了宫灯那家没挂,心里那杆秤就会称一称,同等的情况下,百姓更愿意去捐了善款的商家,
上京的产业也相对透明,这家店是哪个府上的产业,他捐了多少,挂的什么灯一目了然,百姓心中那杆秤,口口相传,这口碑就顺着人流走了。
郭泰紧拍着胸口,幸好自己一直坚持抱紧雨雯的大腿,这次捐款他就紧跟着雨雯的产业走,赚的盆满钵满。
工作干得漂亮,钱财两得,每日都乐呵的不要不要的。
雨雯之前囤积的粮食即帮助了灾民,也没让她白屯,她也乐的高兴,只是一再提醒李琰“低调,在皇上面前要将功劳推出去,不要让皇上觉得你居功自傲,一家包揽,只要让皇上记得你的好,比什么都好。”
这种推功的举动,确实是难得,以前几位王子大臣,哪一个不是把别人的功劳捞给自己,皇帝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次却相反,李琰提出的有功之人,全是亲力亲为干实事的人,自己不敢邀功,皇帝更为欣赏。
也让苏丞相大跌眼镜,他预想的一长串打压的方法,在这简单的一个推功动作下,都化成了泡泡,飘的无影无踪。
本来悦贵妃为首的太傅一族,也想借着雪灾的由头打压李琰,毕竟李琰的悄悄崛起,对他们也是危害,结果无从下手,连自己王子的名声都没能及时挽救,失了不少民心。
六王子这边就等着看好戏,痛失几名重臣之后,秦台阳一边准备养精蓄锐,一边看着苏丞相的一点一点失算,心里那个爽啊,所以,最后那一把火,让整个抗灾救灾烧的更敞亮,本想把李琰推上去给李度挡枪,谁知道李琰反手将众臣推上去,没接招。
秦台阳觉得李琰就是个胆小的,从小就胆小,遇事只知道躲,所以这一步他也没在意,只要不是五皇子得势就好。
整个冬季平稳过渡,甚至国库比起之前还充裕些,皇帝那个高兴啊,年末功宴上,全年的各项功臣一一嘉奖,升职的升职,嘉奖的嘉奖,皇帝知道老二新开的生意都与慕容雨雯有关,又得知这次抗灾慕容雨雯为父分忧,出了一些好主意,又是一番毫不吝啬的大为夸赞,被封为雯萱县主,慕容易已经是户部尚书了,就加封慕容易的夫人顾清清为一品诰命夫人。
封七王子李琰为翼王,李度为晨王,李谭为锦王,李奇为宣王,李康为建王。
大家都知道,封王就是准备立太子的前奏,所以大家都严阵以待。
郭泰的工部小官当着,也因为这次抗灾连升两级,他就差没抱着孩子去给雨雯磕头叫声姑奶奶了。
肖子墨掌管的西郊大营,本来是从车骑大将军降职去的,现在官复原职,车骑大将军,升为兵部侍郎。
这可是妥妥的有权又有兵,肖子墨一跃成为上京最炙手可热的钻石黄老五,家里议亲的帖子,收了一摞高,愁坏了侯府夫妇。
因为肖子墨就一句话“除了慕容雨雯,我谁都不要”
这让肖侯爷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慕容雨雯就是传言中的狐狸精,勾了他儿子的魂。
没有不透风的墙,顾家的满汉楼一座难求,平日里与顾国公交好的世家都知道这赚钱的金钵钵是慕容雨雯的主意。
又隐隐传出小吃街也是慕容雨雯在一手经营。
雯萱县主是个行走的财神爷的说法,就不知道怎么的传开了。
愿意接受雨雯开的议亲条件的人也越来越多,毕竟脑子好使,有钱有颜又有地位的媳妇还是挺抢手的。
这个茶会,那个诗会,认识的不认识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上门来求结识,毕竟和雨雯谈得来的亲戚朋友开的铺子,现在都是生意火爆。
只是有些帖子能拒,能推,能蒙混过关,可也有帖子是推不掉的,比如这烫金的帖子。
雨雯看着母亲手中拿着两张帖子,一张是下给尚书府的,一张则是专程下给她的,这是有多怕她又不去啊~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
雨雯也不好借生病的由头推脱了,也正好看看是什么事,非得她也参加。
这次是悦贵妃为给自己在朝为官的几位未婚配的侄子挑选女眷,也是在为自己那9公主相看驸马。
借着邬太师大寿的由头,广发邀帖。
之所以单独给慕容雨雯下帖子,一来是因为她那些侄子都是文臣,对雯萱县主在与苍南国的较量中,对雯萱县主颇有好感。
再则还是因为雯萱县主背后的顾国公府手上的兵权,人人都知道雯萱县主是顾国公一手带大的心肝宝贝,娶到慕容雨雯,就相当于同时拥有户部尚书府和国公府一文一武两位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