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夫子,昨日几个孩子的事我也有听闻,在学堂里,他们和另一个学生闹得有些不愉快。”
赵夫子知道,江姜今日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件事的,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吃了江姜这一桌饭菜,他肯定得有所表示。
“江夫人,不瞒你说,我虽是学堂的夫子,可这学堂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村里的学堂,而且,村里的童生也不止我一个。”
赵夫子有些愧疚,可在村里,村长和族老说的话可比他管用。
况且,李栋梁和李昌源是下了狠手,王家齐身上是紫一块青一块,也幸好没打出个啥大的毛病,赵夫子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他抿了一口茶水说道:“江夫人,不如我做个东,请王家齐一家和你们吃个饭,两家把话说开,免得闹的不愉快,若是实在不行,我也会写上一封推荐信,将他们几个推荐到我县里的老师那读书,特别是来宝,他天资聪颖,万万不可被耽搁。”
赵夫子的潜台词江姜听得明明白白,若是能和赵家齐一家和解,那是最好的,若是不能,他也会举荐几个孩子到县里的私塾读书,也算是留了一条后路。
至于县里读书多花些钱,那不算什么。
江姜能听出这弦外之音,其余几人自然也能听出,他们纷纷松了口气,这顿饭没有白请。
“如此,那便麻烦赵夫子了。”
临走前,江姜还让李旭悄悄往赵夫子袖中塞了半两银子。
拿到银子的赵夫子不动声色,暗自感叹这江氏属实是会做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放在赵夫子身上也不假,即便第二日要教导学生们读书,他也提前和家中妻子说好,晚上要招待赵家齐一家和江姜一家。
江姜没有带着几个小孩儿,领着李旭和李升两人,带着几斤糕点,如约到达赵夫子家里。
在赵夫子做中人,说和之下,赵家齐一家和江姜一家握手言和。
江姜也松了口气,能不节外生枝,是最好的。
可事情并不如大家所预想那样,短短几天,赵家那边就临时变卦。
据说赵家齐卧病在床,病情加重,若江姜一家不肯赔偿,那么不但李栋梁三兄弟不能去私塾上学,他们还去会县里衙门状告江姜一家。
李旭气的连碗都给摔碎了。
“栋梁说,他明明昨日还看见赵家齐活蹦乱跳地来读书,怎么今日一下子就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了。”
黄英也是一脸愤恨。
“对!明明就是那赵家出尔反尔,想捞上一笔。”
他们这么想,也不意外,赵家村的风评一直不好,作为和大西村并列的最穷村之一,赵家村为了挣钱是坑蒙拐骗,样样都来。
前些年,赵家村因为犯了一起大案,而被当时的时任县令责令处罚,很是消停了一阵。
可江姜疑惑的是,若赵家齐一家想要赔钱,为何之前在赵夫子那商谈的时候,没有表露一丝一毫。
她觉得,这其中肯定还有什么故事。
消息传得很快,江姜一家的事,从赵家村传到了大西村。
有人担忧,有人漠不关心,也有人幸灾乐祸。
一天,李春花偷偷摸摸来了一趟江姜家。
“江姜妹子,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李春花偷偷告诉江姜,前几日,她看到梁小花背着什么东西回了一趟娘家。
按理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事,人回趟娘家很正常。
可问题就在于,梁小花的娘家在赵家村,而梁小花,也正好是赵家齐一家的亲戚,更巧合的是,梁小花回去的第二天,赵家开始变卦的。
重重巧合之下,江姜不再相信这真的只是一个巧合那么简单。
自家在镇上开了甜水铺,赚了钱的消息,恐怕还传不到邻村去,当然,有人刻意透露除外。
之前能和赵家和谈,一方面,是赵夫子从中周旋,一方面,也是赵家认为,江姜一家无利可图。
可若是梁小花添油加醋说了些什么,事情恐怕无法善了。
江姜从厨房取了半斤悬挂在横梁上的腊肉,作为李春花告诉她消息的回报。
见实在是推辞不了,李春花只好收下,她就知道,跟着江姜走,自己吃不了亏。
“江姜妹子,你有啥事可一定要找我,出钱我出不了,出力还出不起吗?”
临走前,江姜还嘱咐了她不要将这事告诉别人。
“行!我李春花办事,你放心。”李春花拍着胸脯保证,随后兴高采烈地提着半斤腊肉离开。
既然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江姜也不介意和他们玩一玩,看看他们究竟要耍什么花招。
她倒要看看,这赵家的胃口,究竟有多大。
江姜还是委托赵夫子,让他帮忙带个口信给赵家,两家找个时间坐下来再谈一谈。
赵夫子本就因为赵家临时变卦而感到愧疚,面对江姜的请求,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
赵家也觉得,江姜肯定是服了软,占便宜的机会到了,哪里会错失良机。
第二次见面,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
赵家齐的爷爷赵大强狮子大开口,要江姜一家赔偿十两银子。
李升突然庆幸自家媳妇儿不在这里,否则听到这十两银子,恐怕会忍不住上去挠人。
只听到这里,江姜就已经完全确定,赵家是打听好自己一家的情况了。
若是有心,是能根据江姜一家拥有的良田旱田大概估算出一年的盈余的,整天盯着自家的梁小花自然也算其中之一。
见李旭和李升油盐不进,赵大强直接放大招了。
“我那亲侄儿可是在县里衙门当捕快,你们儿子不顾同窗之情,将我家孙子打得卧床不起,这还有王法吗?我定要报官,让他们永绝科举之路!”
这一番话,将从未读过书的李旭和李升唬住了。
两兄弟将求救的眼神投向江姜,可江姜也想知道,这赵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没有出声。
赵家见状,更是盛气凌人,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听闻你们是大西村有名的富农,家里有十亩良田,十六亩旱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