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张老师把姜莱送到课堂,英语老师还在上课。
底下的同学不可思议地看着严苛的英语老师笑着对姜莱道,“姜莱快进来吧!”
张子剑坐在下面看着英语老师这么好说话,对着其他人说道,“这还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嘛?”
此时姜莱走回自己的座位上,英语老师慈爱的目光紧随其后。
班长戳了戳姜莱的肩膀轻声道,“同桌,刚才我们的模考英语试卷发下来了,我把你的试卷夹在你的英语课本里头。”
“谢谢你!”姜莱感谢道,班长转头看着自己的同学,总感觉过几天同桌就要离开,班长带着一丝舍不得回道,“不客气!你永远是我的同桌!”
翻开课本,姜莱打开折叠的英语试卷,上面赫然写着一百三十五分。姜莱诧异地看着英语试卷,这次成绩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对于数学来讲,答案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对的。但是英语有点难,有时候就算看懂了单词,连在一起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姜莱知道英语是自己的弱项,所以特地下了很多苦功夫,在家背英语句子练语感,连吃个饭都要拿着单词啃。
成绩不是一蹴而就,也没有什么天才论,唯有下苦功夫才能有所得,而这次的模考成绩,就是姜莱努力得到的结果。
手下压着试卷,姜莱拿着笔准备记笔记,抬头听讲,却意外注意到英语老师投来的视线,老师在对着姜莱微微点头笑。
英语老师看着底下成绩还徘徊在几十分的同学,有些恨铁不成钢道,“同学们,高考即将来临,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你们一定要振作起来,姜莱同学上次英语都不到五十分,这次却考了一百三十多,你们要向他学习!”
“千万别说这是因为姜莱有天赋才能考到这个分数,上课的时候姜同学认真做笔记,抽查单词时也能全部答对,你们先做到他那样努力,再来说天赋。”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赋,很多时候只是你们没有努力。如果有天赋的话,刚出生就能保送清北大学!”
此话一出,班上的同学被英语老师的另类比喻逗笑了,可是笑着笑着又心酸了。
尤其是看到姜莱这次考得这么好,再看看自己的试卷,更加心酸。
英语课上得比较漫长,姜莱发现,英语老师时不时拿自己当例子用来激励同班同学,所以课堂上有很多视线观察着姜莱。
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崇拜的。
周一所有课上,所有老师都是发下模考试卷顺便讲试卷,其中频频提到的就是姜莱那逆袭的成绩,今天就是姜莱的个人秀。
下午最后一节课就是数学课,如果没有意外,数学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肯定会夸姜莱。
今天高三一班的学生们听到各科老师对姜莱的夸赞已经非常麻木了。
果不其然,张老师又继续夸道,“这个数学卷难度提高了很多,以前的数学卷子都是中等题,但是这次基本全是难题,上次模考全校数学分数一百三十分以上也就十二个人,而这次模考成绩一百三十分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姜莱,他还考到了一百四十九分!”
“同学们,这既是奇迹。你们难道不想像姜同学一样逆袭吗?想的话赶紧学习,离高考还有四十一天,只要肯加油,最后出奇迹。”
不得不说,今天很多老师的鸡汤把底下的同学给洗脑了,各个都拿出笔来学习,毕竟当初姜莱可是全班倒数第一,说不定自己努力也能逆袭。
等到姜莱回到姜家,发现母亲在将客厅的灯拆下洗玻璃球。姜莱背着书包,手里拿着卷子,蹦蹦跳跳来到母亲前,打谜语道,“妈,你猜我这次模考考了多少分?”
姜母因为失业心里很失落,只能通过干家务麻木自己,尤其两个孩子都在高三,自己已经四十多岁,出去面试因为卡年龄很多公司根本就不给面试机会。家里孩子上学又需要钱,等到上大学又要请酒又要交学费生活费,生活的压力让姜母喘不过气。
只不过她从来不在孩子们面前表现,此时姜母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儿子,微微一笑,“小莱,你考了多少?”
“看你笑的这么好,你上次才考了一百八十多,这次考了三百分?”
姜母笑着看着儿子,这年头学生压力大,做父母又不能直接骂,万一孩子想不开,怀胎十月的宝贝一下子要是去了,姜母根本不敢想。
只要孩子心理健康,成绩就随它吧,是的,姜母已经摆烂了。
姜莱摸了摸鼻子,嘴噘得很高,神情贼骄傲,将卷子伸到姜母前面,“我考了六百一十分。”
“什么?”姜母手里的玻璃球一下子就掉落水中,很明显吃惊到不行。
“我滴乖乖。”姜母连忙起身拿个干抹布擦干手,将信将疑接过儿子手中的试卷。
这一看不要紧,再看心脏病差点都要犯了。看了试卷,再看下儿子,来来回回几十次,姜母仍沉浸在震惊中。自己的学渣儿子开窍了?
正巧此时姜父工作回家,姜母连忙将儿子的试卷递过去,“大壮,你快看看,儿子考了六百多分!”
姜母话都说得哆嗦,实在不敢想这是自己儿子考到的成绩!很多年前熄灭的望子成龙一下就腾地点燃起来。
姜父看到试卷上的高分,身体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拍了拍姜莱的肩膀,“你小子不错嘛!”
“哎呦,我的心脏!儿子考的这么好。今天晚上必须加个小莱最爱的卤牛肉!”姜母一边说,一边拿了钱立刻出去。
姜父望着妻子出去的背影,对着姜莱说道,“你妈可不单单是去买菜,哈哈哈哈哈,儿子,你太让我们骄傲了!”
老太太和老头子此时从沙发上站起来,也借着儿子夸奖的劲,上上下下把孙子夸了一遍,“我就知道咱家小莱是个会读书的!等过年奶给你包个大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