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日报在8月5日的显着位置发表了东江市举办的15周岁以下的少年书法比赛的盛况,并发表热情洋溢评论文章,同时刊登了获得冠军书法作品的大幅照片,一时引起不小轰动,东江市日报记者也来上门采访,大闸公社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也来凑热闹,刷存在感,并以公社的名义表示祝贺,还送来100元华夏币的鼓励红包,真是花花轿子众人抬。
农村大多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八卦,尤其是农村妇女,对于八卦更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一时之间张泽获奖的消息,在她们的推波助澜下,传得拂拂扬扬,家喻户晓,大家口口相传,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必谈题材,左邻右舍都说张有为家教好,风水也好,教子有方。
这时老宅方面不改一向作风,张泽奶奶说:这小混子时来运转,尾巴要翘上天了,一定是三分钟热度,就象兔子的尾巴,长不到那里去。
一时间张家在大闸大队名声大盛,村民纷纷向王桂花讨教教育经验,王桂花无奈地说:“说了你们别不信,我家三兄弟都是自主发挥,自觉学习,放任自流,我们作为父、母从来都没有硬性要求。”
确实张有为、王桂花夫妻的家庭教育与众不同,可以说特立独行,一般的农村人家打骂小孩是家常便饭,简单粗暴,更有甚者每天不来个三歺打五歺骂不得到晚;他们夫妻从小注重培养三兄弟做人的道理,快马何用响鞭、响鼓无需重锤,事实证明他们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在华夏广大农村,攀比之风盛行,自从张泽获奖,张家三兄弟成了同村、左邻右舍学习的标杆,动不动就拿自已的孩子与三兄弟比较。
渐渐地三兄弟声名日升,初露锋芒。比赛获奖的消息进一步发酵,这一天首先是临江中学张泽的副班主任张老师请王小路捎话,请张泽挤时间下午去一趟学校,下午两点,一向唯命是从的张泽依约来到临江中学,找到张老师。
张泽恭敬的说:“张老师好!你找我?”
张老师面目慈祥,微笑的说:“是的,小张,打扰你啦!是这样:学校想请你为学校活动中心写两幅大字,你看如何?”
张泽二话不说,想都没想就表明态度:“只要学校老师、领导不怕字体不好看就行,随时听命。”
张老师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张泽同学!”
张泽深情地说:“谢谢老师教导有方,再说我也是学校的学生,能为学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的荣幸!”
张老师立即领张泽来到临江中学的文体活动中心,在了解字体、要求、格式后,就打好腹稿,准备动笔。
这时学校的王校长、学校教导处的刘主任也来到活动中心 。
张泽马上说:“校长好!、主任老师好!”
王校长客气的说:“谢谢张泽同学为学校作贡献。”
张泽回答:“应该的,是学校看重我,再说我也是学校的一名学生!”
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都认为张泽小小年纪,识大体,明事理,有前途!
第一幅字为:少年强,则国强!
第二幅字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笔墨都是准备好的,张泽再凝神思考一下,拿起笔一气呵成 ,一手楷书,浓墨重彩,铁树银钩,入木三分 字字千钧!有颜正卿的圆润,兼有欧阳询的刚劲有力。
干净利落:倚马可待,对客挥毫。
张老师情真意切的连声道:“好字!好字!”深情地拉着张泽的手久久不放。
老师们都看呆了,这还是学生吗?一时间学校活动中心响起热烈的鼓掌声。
张泽回家后,也是有点小激动,我的重生开始闪光,在初步成功面前,张泽三兄弟对学习、练字更加锲而不舍,拼搏前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盛年不再来,一天难两晨,只争朝夕奔向前。
接下来几天就有几个单位慕名而来,上门求字。
张泽兄弟总是真诚而又热情接待,总能使客人心满意足、满意而归。
临江发电厂新建电厂大门求一幅大门楹联:努力增加电量,确保万家灯火。是看到东江日报的报道后主动找上门求字。
张泽二话不说,问明字体要求和规格,这是要先写成中等字而后投影放大,张泽思考二分钟也是一气呵成!
临江发电厂来的两人是发电厂宣传科的,平时也爱好书法,也对书法颇有研究,都是书法上的行家里手,看到张泽书法,行云流水、刚劲有力,非常满意,客气的奉上200元红包,推拒无效只得收下。
临江大闸管理站也来上门求字,临江大闸就在家门口,几乎天天与之打交道,大家对大闸有一定感情,大闸管理方请张泽同学建议内容,张泽问明标语的用途和张贴地点,用心思考提出建议:华夏水利千万家,全民共同护大闸。
大闸管理站来人都觉得十分贴切、精准,得到一致认可,张泽又是一挥而就,接下来又是200元华夏币的润笔费轻松到手。
至此小小书法家声名大振,十里八村人人传扬、称赞,张有为家也是时来运转,呈现发家致富的节奏。
随着张家收入增加,平时伙食结构、生活状况也改善不少,伙食结构明显提升,歺桌上不再有粗粮,都换成大米、白面;张有为偶尔也喝一口小酒,平时张有为、王桂花夫妇和睦待人,现在更是收发自如,一脸和气,自信满满,更加具有大家风范,气质上天翻地覆。
全家人脸色红润,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真应了一句老话:财发精神好,人穷嗑睡多,在不知不觉中,张有为一家已经成为大闸大队的富裕之家。
王桂花看到自家的钞票不断增长,喜笑颜开,对三兄弟的关爱更是溢于言表,无微不至,看看村民投来羡慕的眼光,喜不自禁,从此张有为家开始脱离苦海,走上一条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