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朱厚照对报纸内容的概述,唐伯虎对这份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若有人售卖,且价格适中,他必定会购入一份。
"唐兄,现在你应该明白报纸的作用了。
你是总编,决定报纸上刊载的内容全由你做主。
"
说着,朱厚照在报纸头条位置郑重写下"总编—唐寅"。
唐伯虎听到总编的职责,心中激动不已,他的名字将印在这报纸上,每日被人所见。
那时,他便能名震四海。
"朱贤弟,你真的打算把这个关键的职务交给我吗?"
看着兴奋的唐寅,朱厚照坚定地看着他:"唐兄才情出众,无人能及,总编一职非你莫属。
"
......
唐伯虎的新居在朱厚照的带领下参观过后,他尚未入住。
这些天,他在西山的临时工作室里,废寝忘食地履行总编的职责。
桌上堆积如山的情报和资料,皆由钱宁和张永从锦衣卫和东厂带来。
唐伯虎惊讶于朱厚照的影响力,这些资料就连一般官员都无法触及。
更令唐伯虎震撼的是朱厚照带来的文章。
署名有李东阳、刘健、谢迁、王鏊、王华、张升、毛澄、朱希周、费宏、杨廷和等人。
唐伯虎拿着那叠文章,手止不住地颤抖。
三位阁老,六位状元的文章,每一篇都价值连城。
唐伯虎一度怀疑自己眼花,反复询问朱厚照这些文章的真实性。
在得到朱厚照的再三确认,并且可以用于发表后,唐伯虎几乎疯狂。
这些文章对他人来说难于搜集,但对朱厚照而言,易如反掌。
近期,朝廷重臣都觉察到太子过于积极进取。
退朝时,太子直接守在奉天殿门口,向大臣们索要文章。
诗词歌赋,读书体会,随笔札记,无一不可。
人们相见不再问候是否用餐,而是问太子是否向你索要过文章。
若太子未曾向你索文,你甚至不好意思与人交谈。
因秋闱在即,主考官李东阳成了朱厚照特别关注的对象。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内阁既神秘又庄重,但朱厚照来去自如,视之为寻常散步。
他不仅向李东阳索求文章,还请教了考试的注意事项,当年的考试心得,以及李东阳最想对考生说的话。
询问间,他手中铅笔飞快地在记事本上划动,令李东阳满腹疑惑。
殿下为何如此关注秋闱,毕竟您无需踏入科举之路。
询问完李东阳,朱厚照又问道,是否介意我把您的见解和文章分享给应试者?
李东阳以为殿下与某位考生有所交情,回顾方才的对话,觉得无妨,便答应了。
结束了对李东阳的“访谈”,朱厚照转向另两位——并非打搅,而是继续他的“访问”。
他先后找到了刘健和谢迁,特别是谢迁,他是成化十一年的科举状元。
自明朝建立以来,状元之位总共不过四十多人,现存者更是屈指可数。
朱厚照一脸敬仰地询问谢迁当年是如何登上科举巅峰的。
谢迁听到朱厚照提起当年的辉煌,心中不禁痒痒。
金殿受封、策马游街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那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谢迁眉飞色舞地向朱厚照详述,自己如何勤学苦读,奋发向上,最终在众多才子中一枝独秀,摘得桂冠。
李东阳和刘健则暗自嘀咕,状元又怎样?炫耀什么呢?
确实,状元非同凡响,哪家出了状元,足以夸耀几代。
朱厚照认真地记录下谢迁的每一句话,这类故事最受读书人喜爱。
待问及刘健时,朱厚照的问题让刘健深感荣光。
因为他问的是,作为首席辅臣,您有何寄语给赴考的学子?
主考官了不起吗?状元了不起吗?
我刘健虽非状元,不也在内阁压你们一头?
三位阁老访谈完毕,朱厚照下令马永成带领内官监的太监们,将文渊阁的门窗全部换成玻璃的。
前几天,taizi已为文渊阁和后宫的多数建筑装上了玻璃,引得大臣们惊叹不已。
今日,他又体贴地为几位阁老更换门窗,令人感动。
此外,他还赠予每位阁老一个锦盒,内含一套精致的玻璃茶具。
这些茶具,几位阁老只在皇上面前见过。
阁老们连忙推辞,称礼物太过贵重,不敢收。
朱厚照并未给他们拒绝的机会,只说是给几位的稿酬,随即离去。
三人面面相觑,稿酬是什么意思?尽管如此,孝敬还是得接受的。
朱厚照心里有数,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
到时候把你们的文章刊在报上,你们也不好意思找我麻烦。
离开内阁后,朱厚照又去翰林院寻找康海、朱希周和毛澄。
这三人是弘治朝最新的状元,尚未有上朝的资格,只能由朱厚照亲自拜访。
唐伯虎接过朝臣和科举状元的稿件后,又委托钱宁找来一位曾在沙场退下的伤残老兵。
朱厚照亲自上门拜访了这位名叫赵老五的老兵。
尽管年轻人未曾透露身份,但赵老五清楚,能让锦衣卫千户谨慎相随的人物,必然地位崇高。
这位显贵只询问他在战场上的琐碎往事,饮食起居,昔日对抗的敌军,以及腿部受伤的经过等。
赵老五感慨,当年因战功获赐田产,才有了安稳的生活,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却未能享有这份福泽。
临行时,那位年轻的显贵留下一百两银票,赵老五却不敢接受。
他觉得自己的只言片语不值得如此重赏。
显贵却说,这是对一名英勇退役士兵应有的敬意。
赵老五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从一位显贵口中听到“英勇退役士兵”这样的赞誉。
......
在西山,唐伯虎整理资料,挑选适合发表的内容,遇到疑问便向朱厚照求解。
朱厚照尽力回忆过往报纸上的内容,为唐伯虎提供答案。
“边境战争和河南水患的报道,必须强调救济金来自皇家内库,让百姓明白国库和内库的差异,知道该感激何人。
”“首期报纸多登李东阳的文章,主考官的文章更能吸引读书人的目光。
”“对了,你提醒我去钦天监一趟,别忘了天气预报的事……”唐伯虎对朱厚照的能力已习以为常,连内阁三阁老的文章都能拿到,去钦天监这样的衙门他也已能平静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