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寅时三刻,天空已微微泛起晨光。位于兖州城西的“泰兴王府”一片混乱,惊慌的宫女侍从如同无头苍蝇般乱窜,哭泣和尖叫不绝于耳。放眼望去,向来戒备森严的泰兴王府此刻比最喧闹的市集街道还要混乱数倍,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丝微妙的紧张气氛。
半个时辰前,府中的侍从们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醒来,准备打开王府大门清理积雪。然而,当他们推开大门后,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如坠冰窟,惊愕地愣在原地。
本应空无一人的街上,竟赫然站立着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手中紧握锐利的长矛……
短暂的惊诧之后,宫廷侍女和守卫们迅速回过神来,尖叫着冲向府邸深处。
大约一刻钟后,一位身披猩红长袍、面容严峻的老太监在几个护院武士的陪同下出现在王府大门外,俯视着门外的武装士兵。或许是长期的傲慢使然,这位总管太监对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毫不在意,径直斥责他们,质问是谁胆敢命令他们包围泰兴王的府邸,似乎准备给他们戴上“叛逆”的烙印。
就在紧张的气氛即将爆发之际,黑夜中突然响起利剑出鞘和刺入肉体的声音。
噗!
鲜血喷涌,兖州城中举足轻重的老太监倒在了血泊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模糊地听见街上传来一个冷漠的声音:
"泰兴王朱寿镛涉嫌叛乱,任何人不得进出王府。"
"违者,死!"
...
拂晓时分,天空渐亮,只有淡淡的晨雾还缭绕在兖州城上空。早早出门的商人和市民察觉到王府外的异常,感受到城中弥漫的剑拔弩张,但无人敢靠近查看。就连饭铺老板的叫卖声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招惹是非。
又过了片刻,街尾传来沉闷的靴声,紧接着,数百名身穿铠甲的军士进入人们的视线。看见这一幕,围观的市民们倒抽一口冷气,脸上惊恐的神色无法掩饰。
尽管他们不懂军事,但也看得出这些行列整齐、气势汹汹的士兵远非城中那些耀武扬威、无所事事的守卫可比。
人群中无声地交换眼神,两侧的市民不自觉地后退几步,尽量与这些散发着凛冽杀气的士兵保持距离。
最终,这支杀气腾腾的队伍在泰兴王府前缓缓停下,一位身着红袍的大臣从队伍中走出。
...
没等红袍大臣开口,最先赶到的几十名士兵便遵照上级指令放下武器,单膝跪地。
面对大臣狐疑的目光,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武将主动自我介绍:
"鲁王府仪卫赵典,参见督军大人。"
"嗯..."
文官闻言微微点头,嘴角浮现出一丝深思的微笑。
这些皇族藩王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不论鲁王的行动是出于真心还是权宜之计,都会为他在天子面前赢得分数,也为未来留下“斡旋”的余地。
尽管表面上不动声色,文官心中暗自思量:
"真是个机敏之人。"
...
无视了眼前跪着的那位武士将领,文官的视线飘向了不远处的雄伟魔法王宫,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思绪。
短短两月之间,他的命运竟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的波折比他过去几十年的奇幻生涯还要跌宕起伏。
就在一年以前,他还是个治理着“水脉”之地的“地方守护者”,虽然在民间被誉为水系魔法的大师,但在宫廷之中,他的名声却并不显赫,即使兢兢业业数十年,也只是勉强晋升为“河东水域守护使”。
这个头衔听起来颇有威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象征性职务”,他的工作依然是维护和管理水脉的平衡。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象征性职务”也没能保住,因同僚的排挤,他愤而辞去官职,返回了京城。
未曾想,天子在紫禁城中不知从何处听说了他的名字,不仅在乾清宫的温暖阁中召见了他,更提升他为“水道大督”,驻守济宁府,成为大明帝国中屈指可数的“领域守护大能”。
如今,他受命调查眼前的泰兴魔法王宫。
这样的际遇,实在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片刻后,文官缓缓收回视线,凝视着血泊中的尸体,问那自称鲁王府侍卫的武士将领:“此人为何许人也?”
即便在先祖平定叛乱后剥夺了各藩王的军事权力,仍允许他们在府中保留最多百人的“仪仗卫士”,负责王宫的安全和仪式。
“回禀大人,此人乃是泰兴王宫的首席大太监,刚刚企图调动士兵强行离开宫殿,微臣警告无效后,将其就地处决!”
面对文官深思的目光,鲁王府的侍卫赵典神色坚毅,声音响亮地报告,引来文官身后队伍的低声议论。
这位大太监虽是阉人,但历来只有深得信任的人才能担当此职,而赵典竟敢直接将其斩杀,实属胆大妄为。
“呵,强行突围未遂?”
闻言,文官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笑意,看着略显惊讶的赵典,对身后的士兵下令:“左右,给我拿下此人!”
尽管命令突如其来,训练有素的士兵们还是迅速响应,不顾赵典的挣扎,将他制服。
见状,一直静立于文官背后的武士将领忍不住问道:“大人,此举何意?”
虽然眼前的文官深受天子重托,但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捉人”,难免会招致一些麻烦。一旦消息传开,必定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那些御史和谏官正急切地寻找借口来对付这位文官以及他背后的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