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一。
再过几日便是大雪,京城的气温相较于上月更低,尽管寒气刺骨,但市井之中依旧热闹非凡,尤其是茶楼酒肆,人潮涌动,丝毫没有冬季应有的“凄凉”。
京城如此“繁华”的原因,源自前几天从山西传来的,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消息。
曾响彻宣府,闻名山西的几家豪商竟然私下勾结建州奴,背叛朝廷,企图用“罢市”来对抗。
幸亏未及弱冠的天子有先见之明,提前派出四千铁骑,不仅逮捕了张家口堡中的建州奸细,更将被万人唾弃的“大金驸马”李永芳斩于马下。
当京城的民众还在消化前一个震惊的消息时,大同的风波又给这个早已“沸沸扬扬”的都城添了一把烈焰。世代享有特权,镇守大同长达两个世纪的代王主动呈书谢罪,承认疏于监察,未能尽早识破这些富商的真实面目,因此请求剥夺自身爵位,由长子继承。
消息传至京城,无论是庙堂之高的权贵,还是市井之低的贩夫走卒,皆对此议论纷纷。自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皇朝以来,朝廷对宗室成员一直“宽容”,特别是这些世袭罔替的亲王,除非涉及“叛逆”,否则几乎不受干预。
最近一次亲王被废为庶人,要回溯到嘉靖年间那位臭名昭着的伊王朱典楧。他在二十年的统治中,作恶多端,倚仗亲王身份欺压百姓,甚至动手殴打朝廷官员。
时间流逝,伊王朱典楧的胡作非为愈发嚣张,一心求仙的嘉靖皇帝也被迫走出深宫,对他施以扣除俸禄的惩罚。然而,伊王似乎习惯了肆无忌惮,公然违抗圣旨。消息传回京城,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将朱典楧贬为庶民,伊王一系自此淡出历史舞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锦衣卫和东厂的密探还未将宣府涉案官员和将领全部逮捕,辽东又传来新消息。日前在宁远城陈兵的女真部落突然无故撤军,未曾发动任何攻击。这封由辽东巡抚毕自肃亲笔书写的奏折,无疑证实了张家口堡的富商与女真勾结的罪行。
最近,就连那些批评天子无事生非的勋贵和谏官也纷纷噤声,生怕与此“通敌案”扯上关系。唯有刚受命统管京营的秦良玉,在闲暇时不禁暗自揣摩,天子让自己领兵进京,是否也是为了对宣府的富商采取行动?
如此看来,天子岂非有先见之明?每当想到此处,秦良玉的脸上便会流露出敬佩之情,眼神不自觉地投向紫禁城的方向。
...
...
紫禁城。
因气温骤降,原本已装有地暖的暖阁在角落里又添了几盆炭火,使得室内“闷热”异常。此刻,侍候在阁中的宫女宦官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触怒天子。朱由检身着常服,面色如水,不动声色地翻阅奏折,东厂督公魏忠贤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分立两侧,下方则是一片穿着绯红官袍的官员。
除了内阁大臣孙承宗、李国普,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些"朝廷之骨"外,还有一位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他是大理寺卿,陈扬美。
相对于六部尚书的显赫地位,大理寺卿的存在显得低调许多,他的主要任务是复查案件,纠正冤狱,通常只在三法司合议的重大案件中才露面。
"如此说来,张家口堡那些富豪勾结敌人的真相已经被彻底揭露了?"
片刻后,天子朱由检在乾清宫暖阁内的声音如雷霆般响起,令在场各位心怀各异的大臣一惊,连忙起身,向坐在上方的天子鞠躬行礼。
"禀陛下,臣等依据锦衣卫和东厂的密报,以及在范永斗等八家晋商府邸搜到的信函为证据,加上范三拔的供词,基本上可以确定……"
说到这里,这位以直言不讳闻名朝野的大理寺卿有意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看上方的天子,然后大声宣布:"宣府的富商通敌已有多年,最早可追溯到万历晚期,历任宣府巡抚都难逃其责,城中的兵备道无一幸免,皆牵涉其中。"
或许是案情太过惊人,让陈扬美这位大理寺卿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他黝黑的脸上满是坚毅,胸膛起伏不定,说出的话让在座的每个人都面色大变。
砰!
精致的茶杯被重重摔在地上,碎成一片,朱由检的脸上笼罩着阴郁。
"陛下息怒。"
见此情景,群臣连同伺候的宫女内侍都俯身请罪,但没有人质疑大理寺卿的陈述。
"涉及此事之人,应如何处置,众位有何建议?"
短暂的沉默后,天子的脸色略有缓和,心中的怒火也稍稍平息,他斜倚在背后的龙椅上,注视着眼前的群臣。
趁着还没人回应,一旁的司礼监秉笔王承恩连忙从小太监手中接过一杯热茶,轻轻放在朱由检面前。毕竟,朱家皇帝一贯"体弱多病",天子千万不能因此动了肝火。
然而,在低头的瞬间,司礼监秉笔王承恩惊讶地看到天子那深邃而平静的眼神。
近期的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过,天子即位不久便让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领兵进京,并迅速着手"整顿"京营。
等到恭顺侯吴汝胤和抚宁侯朱国弼煽动士兵哗变,兵临奉天门时,他只觉得天子"高屋建瓴",提前召回秦良玉稳定了局势。
但现在看来,正是通过整顿京营,天子才从吴汝胤身上找到了线索,进而追查到宣府的富商和大同代王。
这一切似乎都在天子的预料之中,而且他采取了最恰当的应对策略?
嘶。
他忍不住吸了口冷气,感觉脊背的冷汗已浸湿了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