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这人,真的很靠谱啊,不仅说话好听,而且讲的东西还特别受学生们欢迎,一开口就能赢得满堂喝彩。
不过话说回来,讲故事归讲故事,但毕竟是在教学嘛,所以这些只能算是引导性话题。
那么说到教学,对于中药学来说,首先应该讲解些什么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本草”啦!
大家可别小看了“本草”这个词哦,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
草药就是草药,而本草则是本草,如果在古代有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的话,那就好比把马云和马给搞混淆了一样,肯定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药学经典,不亚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可是你们知道《本草》是谁写的,什么时候成书的嘛?”
那还用问,既然叫神农本草经,那肯定——不是神农写的呀。
都学过中基,知道中医学里面有这个优良传统,凡是冠名谁谁谁的,基本上是在吹牛逼,就跟现在学生写论文,为了方便投稿,都写谁谁谁的经验……但是也许跟那个谁一点关系都没有。
老师提问,一般没指望有学生回答上来,问这个问题,就是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等着你说不知道,然后好告诉你。
只是这个班里有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介宾。
“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乃学科之名,不是书名,所以《汉志》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无以本草名者……”
下面的学生会意,是吧,就知道是在挖坑,但是什么能坑到我宾哥?社会我宾哥,人狠话不多。
新来的老师想搞事情,需要给他来一点宾之震撼。
老罗饶有兴趣的听着李介宾继续讲:“到了梁《七录》,乃有《神农本草经》之名,《隋志》也是这样写的,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最早的中医药学专着,而神农本草是学科名,经字为书名。”
这小白脸有点意思。
老罗拍拍手,继续问道:“那这本书是谁写的呢?”
继续挖坑,这种问题没什么答案,非要说那只能说是古人的劳动经验积累。
“没有谁写的,但如果真的要找个人,那就是陶弘景吧。”
老罗收回了微笑,变得有些认真起来,这小子,不光是脸白,还真有点东西呀。
“世人都知道陶弘景写的是《本草经集注》,为什么到了你这里,却说《神农本草经》找个作者,可以落到他头上呢?”
话语不算为难,但是听起来有点考校的意思。
陶弘景这个人,诠释了什么叫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有这么一种人,在不同领域里,都有自己的独特地位。
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是出自宋代范仲淹之口。
但是往上追溯,却是有真人原型的,比如说,这位南朝的山中宰相,道教真君,药学大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尧帝陶唐的后代。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人家是当官的,医药什么的只不过是捎带的,应该也看不上中医世家这个头衔了。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
后来梁武帝上位后,其初国号未定,陶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武帝欲聘陶弘景入朝为官,辅佐朝政。他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陶弘景终是不应。
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早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着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
特别古本草书由于失效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陶弘景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着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
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写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
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
如他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
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只是可惜,这种用不同颜色批注的法子,但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传抄的时候,也就朱黑不分了,而后世看到的《神农本草经》,其实也就是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得来的,但是究竟那些是原版,那些是陶弘景后来的批注,也就不得而知了。”李介宾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老罗没立刻发言,似乎在细细品味李介宾的话。
下面的学生们交头接耳,如果真的这样算,那《神农本草经》也算是陶弘景写的了。
陶弘景公元5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陶弘景生前遗言薄葬,弟子遵照他的意愿办理丧事。相传他死后容貌不改颜色,关节屈伸自如。皇帝下诏赠封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舍人监护丧事。
陶弘景一生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均有很深造诣,生平编着有《本草经集注》,已佚,今在敦煌文书中发现残本。另着有《真诰》《真灵位业图》《药总诀》《肘后百一方》等,也多散佚。
另:弘景其人隐居江苏省茅山,传授《上清大洞经箓》,开创道教茅山宗,是上清派实际上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