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湖心岛却像是沉寂了下来,连续两日也不见动作。王小十甚至怀疑,陈友谅是不是已经放弃了抵抗的打算。
当水面过分平静时,你只要扔一枚小小的石子下去,所造成的震动也会如滔天巨浪一般。只不过,朱元璋尚未想到从何处取来这样一枚石子。
正好,李善长来了。他身后还跟着一人。
“大帅,学生此来,特来向您报告军械损耗情况。而今,我部火雷、弹药即将耗尽,倒是箭矢还余下许多。若战事还要持续下去,学生就不得不去另行筹措了!”这是李善长说的话。他而今可算是朱元璋的大管家。
朱元璋道:“不用。最后的决战不出这几日,你即便从其他地方征调也来不及了。所幸的是,陈友谅也并非兵强马壮。这一战,就是决定我二人生死的时候。”
“大帅说的是。”李善长道。按说他禀报了这些,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回应,就应该离开了。他李善长可不是什么清闲的人,事事都需要他操心。可今天他似很清闲,就站在朱元璋身后,陪着朱元璋王小十两人眺望湖面景致。
许久,才听朱元璋道:“善长啊,还有事吗?”
李善长道:“启禀大帅,学生要为大帅引荐一人。”自然就是他身后那人。“大帅,此人名叫胡惟庸。此番鄱阳湖之战,胡惟庸助我调配粮饷、军械,又帮着征调船只,很有办事能力,所以学生斗胆将其带来引荐给大帅。”
“哦?”朱元璋也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劳动李善长亲自引荐。“这是你的门生?”朱元璋问。
李善长答道:“不是,他是学生的同乡,是濠州人士。”
而这时,胡惟庸主动道:“回禀大帅,下官愿意拜在李公门下,只可惜下官才疏学浅,难入李公法眼。”这胡惟庸果然有本事,将李善长简直捧到了天上,也将朱元璋逗的一笑。
朱元璋道:“好,你就拜在李善长门下。善长啊,我今天给你招了一个门生啊!”
“多谢大帅。”李善长也有此意,可算是一拍即合。
王小十看向他。他早听说过胡惟庸的大名。后世鼎鼎大名的胡惟庸案持续十余年,牵连数万人。而今日一见,这胡惟庸果然有些气度,见了朱元璋也不卑不亢,还抽空与王小十笑了笑,可算是谁也不得罪,想必做事也能面面俱到。
朱元璋又道:“胡惟庸,你现任何职?”
胡惟庸道:“回禀大帅,下官曾做过元帅府参事,自大帅攻占和州时投奔,现为吉安通判。”
“你还做过帅府参事?好、好、好!”朱元璋道:“这样,此战结束之后,你跟随善长到金陵去,在府上任参事,不必去做什么通判了!”
“多谢大帅!”胡惟庸叩头相谢。
朱元璋又道:“正好善长你来了,去帮我修书一封,送给陈友谅。”
“大帅莫非是要劝降陈友谅?大帅,依着陈友谅的心性,是绝不会投降的。”
朱元璋道:“写便是了。即便陈友谅不肯降,这一封信也足以动摇他的军心,逼迫陈友谅不得不提早动手。”这就是朱元璋捡起的一枚小石子,要在陈友谅的湖中掀起滔天的巨浪。
“是!不过,写这种信,还是刘先生最为善长。他的笔下,即可温情脉脉,又可勾画如刀,必然会让陈友谅心有所动。”
“恩。”朱元璋也道:“的确还是伯温最适合。你下去吧。”
“是。学生告退。”而后,李善长与胡惟庸离开。
王小十望着他们,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他真不知道,眼瞧着胡惟庸一步走到了朱元璋的身边,到底是对是错。现在,胡惟庸已经是李善长的门生,后世的胡惟庸案,也不知将要牵连多少。
王小十不知的是,史上胡惟庸与李善长两人,本身便有着解不开的关系,所以李善长才在七十岁高龄之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而相比起来,懂得隐忍的刘伯温,便比之好了千百倍。刘伯温不得善终,却终究保住了一家老小。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纵然王小十有心阻止,却也无力。他现在听从刘伯温的吩咐,是一步也不敢离开朱元璋的身边。
李善长与胡惟庸回到了船舱,而胡惟庸自然又对自己这位老师好生的感激了一番。“李公之恩,学生永世不忘。”
“起来、起来!”李善长呵呵的笑。他们本是同乡,而胡惟庸又极和李善长的胃口。
胡惟庸道:“李公真是神机妙算。我一说出曾做过元帅府参事,大帅立刻就命我跟随回金陵,去做吴国公府参事。”
“早在预料之中。”李善长道:“惟庸啊,你是绝顶聪明之人,之所以你想不到这点,是你还不了解咱们这位大帅。大帅用人,一向都是认贤而用,从不忌讳你出身如何,更不会在乎你曾为元廷效力。你说出自己做过元帅府参事,大帅非但不会迁怒于你,更会视你的才能而酌情提拔。”
“李公说的是。今后,学生还望李公多多栽培。”
李善长的一张老脸笑的像朵花一样。往常,帅府中只有他与刘伯温两人,顶多再算上朱升。而那朱升与刘伯温同样受朱元璋重用,而且那两人是饱读诗书的君子,不会围着李善长拍他的马屁,他们也没必要这么做。
而今多了一个胡惟庸,被他一通吹捧,李善长纵然是圣人,也不禁会有一阵飘飘然之感。
“惟庸啊,今后要努力奋进,大帅很看好你啊!”
“李公此话是真?”
李善长道:“当然是真。今日,大帅对你,可是连声叫了三个好字。要知道,除了对军中将领,大帅可从未如此啊!就连龙湾之战时,刘伯温立下大功,才不过得了两个。”
“这是为何?”胡惟庸此刻尚带着几分谦逊。“下官早就听说过刘公之能,下官怎么敢比得?”
李善长道:“刘伯温是聪明,不过他太过的聪明了。凡事即便刘伯温不说,却也总令人觉得,他心中是早有了计较。甚至于,大帅在他面前,都总有一种自惭形秽之感。这样的人,怎么会惹人喜欢?刘伯温喜欢装糊涂,却又装的不像。日后你我同殿为臣,切莫在大帅面前表现的太过聪明。”
“同殿为臣?”胡惟庸道:“李公说此话,难道说大帅日后,是要上位的?”
“当然!”李善长就真如一位尽责的师长,在教导学生。“此战之后,天下再无人是大帅的对手。而小明王如今已名存实亡,大帅如今顶着吴国公的名号,再进一步又是如何?”
“那就是天子了!”朱元璋早晚是要称帝的,但在胡惟庸看来,却不会如此之快。但那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
李善长道:“所以啊,以后你我便是殿前之臣。”
胡惟庸又道:“若无李公今日引荐,只怕到那时候,下官仍旧是一个小小通判。”
“哎,这是你自己用心的结果,我不过随口一提。”李善长脸上的笑容更胜。
他是一个有功利心的人。读书之人,哪个没有功利心?只不过,李善长的功利心更大,至少比刘伯温的要大。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将站在金殿之上,一跃成为文臣之首,那该是何种感觉?
李善长自信,将来这个文臣之首,必然是自己,所以他现在便开始有意识的培植亲信、招揽门生,而且是在朱元璋亲口授意之下,光明正大的招揽门生。
当李善长两人离开不久,朱元璋便亲自去了刘伯温处,吩咐他写信招降陈友谅。而刘伯温的态度与李善长却是一致,两人一致认为,陈友谅纵死也不会降。
知道了朱元璋送这封信的意图,刘伯温道:“学生遵命。”
刘伯温的笔下,果然利如刀剑,只怕陈友谅见了这信之后,也会气的跳脚。
“陈友谅,我部秉承天意,只以少量兵力,便取你龙兴十一郡。尔先兵败龙湾,后仍不思悔悟,贸然用兵,以至于兵困洪都,后又败兵康郎,数十万将士葬身火海,皆乃尔一意孤行,于心可安?今被困湖心,你即侥幸逃脱,自当思之再思。如能率众归降,并撤销帝号,等待天下明主,日后尚有一番作为。若你一意孤行,到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寥寥数语,刘伯温竟连丁点笔墨都不肯浪费。
其意达到便好,没必要用太多的语言。说不准,陈友谅连这短短的一段话都未读完,便已经气的将之撕毁。
“好!伯温果然才学过人。换做是咱,绝对写不出这样一封信来!”朱元璋道:“告诉邓愈,派快船去给陈友谅送信。要让陈友谅军中的所有人都知道,是我朱元璋来劝降陈友谅!”
送信的人抵近湖心岛,高喊:“奉我家大帅之命前来捎书,劝降陈友谅!”如此,岂非是营中人人尽知。而后,将书信绑在箭上,射入陈友谅营中。这一枚“石子”入水,而后才是滔天的巨浪。
(https://www.yqwxw.cc/html/117/117127/449776957.html)
www.yqwxw.cc。m.yqw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