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形势已经逆转。这一阵,曹操无疑是输了的,因为他只考虑到了姬溪和吕春能生嫌隙,却没有顾虑到自己的身边会不会出问题。
吕浅的嫁妆送到许昌之前,曹操将保密工作进行的十分到位,可这婚事相瞒是瞒不住的,曹操可以将吕浅莫须有的偷情之事藏于心中不说,却瞒不了即将举行的婚事。
首先进行激烈反抗的是弘农王府,那几日,前去弘农王府说亲的被飘雪弄死了好几个,后来曹操直接不派人去说亲了,直接下了最后通牒,说七月初六便举行婚礼,曹清和吕浅一起嫁入奚府。
紧接着,吕浅自杀,理所当然的被有惊无险的救下,却吓出了曹操一身的冷汗,于是乎,对弘农王府的监视更加的严密了。
眼见着吕浅和姬蔓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稳定下来,曹操终于放下心来,认为这是吕浅认命的表现。
正当曹操为计谋得逞而暗自欣喜的时候,郭嘉找上门来,开口便要曹操解除姬昀和吕浅的婚约,郭嘉的理由很多,也很正当,但听到曹操的耳中却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郭嘉和姬溪还是有旧情的,郭嘉对那姬昀更是难以忘怀。当郭嘉见到曹操不为所动时,竟是口出妄言,言语间将曹操揶揄成了一个不知廉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
曹操确实是这种人,但是他不会觉得自己是这种人,更不能允许别人借此羞辱他,也就是郭嘉,若是换了旁人,只怕早就被杀了。可曹操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可心里已经有了芥蒂,这乃人之常情。
殊不知,随着久劝无果,郭嘉的心中也有了芥蒂,一来,他确实不愿意看到吕浅坏了名节,他确实想尽己所能的保护姬蔓和吕浅,用以还上姬溪当年对他的恩情,二来,他也对曹操不再听他的谏言而感到意兴阑珊,要知道,之前的曹操,对他可是言听计从的。
一来一往间,二人固若金汤的关系出现了裂缝,这裂缝很小,短时间内什么都看不出来,看到了关键时刻,谁知道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浪。
而且,因为吕浅之故,郭嘉对姬昀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之前的郭嘉是很照顾姬昀的,可现在,他对姬昀从来都是横眉冷对,不假颜色。聪明如郭嘉,早就凭着些蛛丝马迹察觉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笃定这是姬昀为了找回颜面而鼓弄出来的事情,是以在郭嘉的眼中,姬昀立刻变成了一个气量狭窄,不顾伦常的无耻小人。
这一切,都没有出乎姬昀的预料,此时的他,也没有心情去理会郭嘉的态度,因为他正处于无限的憧憬当中,憧憬着婚期的到来。
在姬昀的心中,这次的婚事虽是计划中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部分是姬昀发自本能的布置出来的,在他的潜意识里,或许早已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少时不懂爱情,当时的他,对吕浅更多的倾慕。在外出求学的几年里,他的心智和生理都逐渐的成熟,而后他开始慢慢的知道了什么是女人,女人对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知为什么,吕浅的身影不断的在他的梦中出现,他恍而未觉却已不知不觉间情根深种,无数次的午夜梦回,每每做起同样的梦,醒来的他感觉到羞愧又带有浓浓的欢喜。
弘农王府的吕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和姬蔓表面上装作对这桩婚事极为的抗拒,且为此还自导自演了一出自杀的闹剧,然而当二人独处的时候,姬蔓总会小声的祝福或是调笑着吕浅。每当这个时候,吕浅总是羞涩的笑着,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这是个识大体的女人,也是个颇为知足的女人。她从不言及有关为妾和姬昀要去曹清为正妻的事情,因为他感觉的出来,六年未见的姬昀还对她的感情很热烈,那热烈让她欣喜,欣喜的几乎发狂,仅此足够。
在姬昀和吕浅的憧憬和盼望中,七月初六姗姗来迟。这一天下着小雨,却丝毫打消不了姬昀的热情,不熟悉内情的人以为姬昀的热情是因为即将迎娶曹操之女,成为曹操的女婿,熟知内情的人却以为姬昀脸上的热情是装出来的,而只有姬昀自己知道,他的热情是为吕浅而生,是真情实意。
姬昀同时迎娶曹清和吕浅,吕浅因为是妾室的关系,她不能参加婚礼,只是被打扮好送进了奚府的偏房便草草了事。曹清和姬昀的婚礼才是重头戏。
这一日的许昌城,满城张灯结彩,看到的出来,曹操对此事颇为重视,耗费了极大的财力物力,或许,他心中还是觉得对不起姬昀吧。
曹清腹中的孩子早已打掉,她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的嫁给了姬昀。可等待他的,是新婚第一夜便独守空房。
姬昀走进去,将她的盖头揭了,而后有礼有节的和她完成了相应的程序,打发走仆人后,本应进入正题了,可姬昀却淡淡的对曹清说:“夫人大病未愈,好生休息吧。”说罢,竟然转身出了房门,对她凄然愤怒的表情不理不睬。
大病未愈?什么大病,当然是刚刚打过孩子啦。这是赤裸裸的打脸,这一刻的曹清,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刻的她,似乎又有了后悔,然而此时,一切已成定局,她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了,她的一生,都将和姬昀紧密相连,这一刻,她终于认命。
姬昀耐着性子完成了和曹清所有的事情,出门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步入了偏房。
没有仆人服侍,但这正和二人之愿。
做到床沿,柔情的揭开吕浅的红盖头,看着那双艳丽柔美混于一体的俏脸,姬昀情难自禁的说:“苦了你了。”
凤目含泪,轻轻的摇着头,顺势依偎进姬昀的怀中,吕浅轻声的回:“妾身不苦,妾身足以。”
………………
这一夜,琴瑟和谐,如鱼得水,自不须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