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太学?
这可是地方学子至少拿到秀才功名,才能勉强够到入学门槛的最高学府。
要换做赵良友等人,怕是早就欣喜若狂了。
陆司铭却是蹙了眉眼。
因为他知道,在太学就读的人里,大致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正儿八经考进进入太学的各地秀才,靠的是真本事,一类,是各个大儒推荐的学子……
最后一类,是太学里身份最高的,他们来自簪缨世家、王公贵族……进入太学,只是接受教育。
虽然第三类学子里,也有像嵇昌这样的优秀之辈,但大部分,都只是在太学混混日子……
“先生的好意,学生心领了。”陆司铭直言道,“但学生的身份,先生应该只是粗略了解。”
先不说他现在还没回归陆家,独身一人,没有家族在背后支撑。
就说他回归了陆家,以陆员外家的身份,在京城的圈子里……
也不过是草芥。
如果陆司铭同意嵇昌的帮扶,进入太学,那么一定程度上,他就会被归纳为太学的第二类学生。
这类学生,不像第一类,是靠真才实学,考进太学的,又不像最后一类,自身有强大的背景。
他们唯一倚靠的,只有和大儒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才华。
如果陆司铭有才学,且盛名在身,他或许可以同意嵇昌的建议,去太学进修。
学习的同时,可以扩展更好的人脉。
但偏偏从科举角度上来说,他没什么真才实学,他应付起院试最基础的论策,就已经很吃力了。
如果直接进入最高学府……
无疑是把现代一个才接触学习的小学生,送入清北……这都不能叫做拔苗助长了,完全是自讨苦吃。
以及真正的丢人现眼……
所以——
“学生自己的水平,学生自己清楚。”陆司铭道,“学生的基础很差,若不能考上秀才,进入太学……
只会累及先生的名声。”
学圈里的大儒名人们推荐学子,可没有那么简单。
这跟现代的一些教授推荐自己的学生一样,是把自己的名声和信用,搭进去的。
一旦推荐的学生有问题,他们自己是会受到影响的。
虽然从嵇昌对陆司铭文章观点的欣赏来看,他本人明显有点“离经叛道”,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虚名。
但陆司铭的态度很明确,嵇昌也显然不是个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好意的人,“你不愿意,就算了。”
他笑了笑,似乎一点也不在意,陆司铭这个小小学子拒绝了自己,“陈阳书院这边,老夫可以帮你说两句。”
“多谢先生。”陆司铭躬身道了谢,却再一次拒绝了,“但没被必要,学生虽不觉得自己的文章有问题。
但没考上就是没考上。”不符合考试要求,就是不符合要求,“书院,亦不是陈院长一个人的书院。”
就算陈院长被嵇昌说服,愿意让他重新回书院读书,不想他再回书院的人,却有很多。
他若是正儿八经的考上了,那些人自然很难搞事,可若像现在这样,“走关系”,就很难服众。
陈院长作为陈阳书院的院长,是要为整个书院的名声负责的。
在陆司铭没解决陆童生遗留的诸多问题前,他是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回书院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