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李儒献计,贾诩论诸侯
西凉军一路马不停蹄的逃回长安以后,李傕郭汜才大松一口气。
看着逃回来的残兵败将,人人脸上都写着恐惧和疲惫。
郭李二人脸色也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每每想到吕布和宇文成都宛若天神下凡一般,纵横千军犹如砍瓜切菜。
俩人心中就一阵恐慌。
幸好长安有潼关作为依仗,不然俩人估计睡觉都不敢合眼。
即便如此俩人依旧不敢放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以往他们有董卓作为依靠,无论发生什么只要听董卓安排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董卓已死,他俩一时间像是无头苍蝇一般,内心更是感到迷茫。
焦虑不安的两人只好将李儒给请到面前来。
当初董卓起家就是听从李儒的计谋,如今董卓不在,他俩打算问问李儒的意见。
“你这次可把我们兄弟俩坑惨了,那皇帝手握重兵,又有大将,以后我们怕是再无宁日。”
李傕一脸愤怒的盯着李儒。
若不是当时听从李儒的建议,带着少帝一起跑路,此刻安能沦落到这种田地。
“两位无忧,吾有一计,还记得我等为何要带着少帝一起回归长安吗?”
李儒脸上不仅没有害怕反而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似乎天下大事尽在他掌控之中。
“当时你说谁言天无二日,是想要我们拥立少帝重新登临皇位,以从龙之功,可享当初太师的权势。”
提起这件事李傕的脸色瞬间好多了。
董卓当时有多风光,他可是一清二楚。
现在自己也有这个机会,自然压抑不住喜色,但片刻之后又变得愁苦起来。
“可是我们拥立少帝登位,其他人不认怎么办?而且那小皇帝可是手握重兵,一旦少帝重新登位,我们之间可没有缓冲的余地,那吕布有多猛你可都看在眼里。可不能害了我们兄弟俩。”
若是没有泗水河一战,李傕说不定还真就同意了。
但经历泗水河一战,见识到吕布和宇文成都宛若神魔一般的威势,李傕现在都有些不自信了。
“这怕什么,我们可是拥有黄河天险与潼关在手,就算那吕布再猛,他还能攻破潼关不成?
而且这里可是三秦大地,当年始皇帝就是从这一片地方出发,横扫六国,最终一统华夏。
我等现在兵马众多,盘踞在此俯瞰天下风云变化,若是有时机立即挥师出关,扫平天下,立不世之功。
两位将军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李儒若是能有得选择,都不会跟着这俩窝囊废,除了手中兵马众多以外,一点用处都没有。
“确实有道理,当年始皇帝能做成的事情,没道理我们做不到,既然如此一切都听你安排吧!”
李傕想了想李儒说的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在此有雄关天险,只要派出一员大将镇守潼关,必然能将那小皇帝挡在关外。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少帝已经禅位给小皇帝,万一天下人不认他怎么办?到时候我们不仅要对付小皇帝,还有那十八路诸侯联军。
举天下之力共击之,哪怕有雄关天险也怕是难守基业。”
郭汜担心的从来都不是皇帝,毕竟小皇帝才有多少人马,占据多大的地盘。
但那十八路诸侯可不一样,他们联合起来,哪怕是巅峰时期的西凉军都要重视一二,更别说他们现在已经被打残了。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贾诩若是愿意跟我们合作,他必然会有办法。”
<div class="contentadv"> 李儒抚了抚自己的山羊胡,脑海中突然冒出贾诩的名字,若是这个人出手,定然能破解此等危局。
“贾诩?就是听了他的话,才有了泗水河大败,他有个什么用处,一个无名无姓的废物,也配参加此等大事。”
李傕对于泗水河大败依旧心有怨气,但决策者就他们四个人,其他两个他又不能说,只能将气都撒在贾诩身上。
“那只是一个意外,若是没有那突然出现的军队,我们必然能将吕布打的抱头鼠窜,谁能想到那小皇帝手中竟然还藏着如此精兵。”
李儒觉得自己在雒阳的时候,看的最错的一个人就是刘协。
若早知道他有这番能耐,当初就不应该让少帝禅位给他。
“你也不用替他说话,既然你觉得可以,那就去召他过来。”
李傕没办法,关东联军若是不处理,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都无法安心。
这事连李儒都解决不了,既然他推荐贾诩,那就贾诩吧!
死马当活马医算了,情况再遭还能遭到什么地方去呢?
很快李儒便找到了贾诩,此时的贾诩刚想要趁长安未定的时候溜走,被李儒抓到一个正着。
“贾先生为何要不辞而别呢?难道是儒照顾不周?”
李儒冷眼看着贾诩,右手放在腰间的宝剑上。
“左右无事,想要出城溜达溜达。”
贾诩干笑了两声,心中暗道一声不好。
“既然先生无事,那正好儒有事找先生,还请先生赏脸。”
李儒嘴上很客气,实际上手就没有离开宝剑。
跟随他而来的两名士兵,也是提起兵器对准贾诩。
只要他说一个不字,必然会血溅当场。
“既然你执意相邀,吾岂能不去!”
贾诩从马背上爬下来,悻悻的跟在李儒身后。
不多时便来到李傕郭汜面前。
“贾诩,听李先生说你有计可破关东诸侯,速速讲来。”
李傕大马金刀的坐在那里,一点都没有将贾诩放在眼中。
“诩生性愚钝,看不清这天下大事,让将军失望了。”
贾诩拱手说道。
“哼!既然李先生说你可以,那你就可以,若是说不出来,那就拖出去砍了。”
李傕用凶狠的眼神盯着贾诩,他麾下不需要没用的废物。
“诩突然想起来了,十八路诸侯根本不足为惧。”
“此言何解?”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忠君爱国的忠臣,但背地里哪个不想成为董太师,若是他们真的想要解救皇帝,当初十常侍之乱的时候为何不见有人出现?
就拿四世三公的袁术举例,汜水关前寸步不前,等到太师斩了袁槐以后才大发雷霆,誓要为袁槐报仇,这期间可从未提及过那位小皇帝……
再比如桥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