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正如罗大人所说的那样,剿灭倭寇需要钱,而且剿灭了倭寇,还会有其它海盗,因为我们的声音太大。如此便需要官府持续的保护,所以多收商税也是应该。
第三点,我只想说一个人的名字,沈万三。”
众人心中俱是一凛,脸上都现出苍白之色。沈万三当年与朱元璋关系多好啊。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离不开沈万三的支持。但是就因为沈万三富可敌国,最终却被朱元璋所杀。
第四点,你们要知道,十取一这个商税并不是罗大人想出来的,而是有了先例。在京城,徐阁老已经建议陛下,将北方互市单独划出来,在北方互市实行商税十取一。
大家想想,连北方互市的商税都是十取一了,我们南方的商税还可能是三十取一吗?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等不下去了。市舶司再这么关闭下去,别说是赚钱了,我们都解不开锅了。
我言尽于此,明日我便会去找罗大人,同意商税十取一,愿意和老夫一同的,明早请早。
6鼎也离开了,望江楼内的人又是轰然一片,在那里热烈地议论了起来。这些人也是被憋得太久了,市舶司已经停了两年了,真的想6鼎所说的那样,甚至有些人家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
6鼎走出了大门,目光望向了知府衙门,心中暗道:
“罗大人,你安排的事情我都做了,让我说的话也都说了。能否成功就看天意了。”
知府衙门。
张居正焦虑的离开了罗信的房间,这个时候他焦虑的已经不是市舶司十取一的商税了,而是焦虑徐阶被当了枪使。
而且还没法反驳,谁让你是内阁辅?
如果你内阁辅不同意互市提高商税,如今互市能够开始建立?
当然,他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件事情还真不是徐阶能够决定的,而是所有的文官集团决定的。他们被北方互市迷了双眼,被嘉靖帝起初的强势,后来的让步而欣喜。北方互市的十取一商税已经不可能阻止,即便是市舶司十取一的商税也阻止不了。
他的心中很清楚,既然北方互市被定位特区,市舶司怎么会不成为一个特区?所以从官方已经阻止不了。民间就更阻止不了,你不同意,罗信就不剿灭倭寇,逼得那些商人也不得不同意。
现在要解决的是,如果让徐阶从这个背黑锅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是想不出办法来,但是却应该及时地将这件事情汇报给徐阶,让徐阶去想出办法。
张居正回到了自己的书房,迅地写了一封信,让下人立刻启程,前往京城。
次日。
罗信刚刚吃完早餐,便听到鲁大庆进来汇报,五大世家协同一群商人求见。罗信的脸上便现出了笑容,将茶杯放下,浅声道:
“大势已定。”
张居正透过房间的窗户,看到罗信所在的跨院热闹非凡,笑声朗朗。轻轻叹息了一声,知道大势不可阻拦。
这一日。
罗信从酒楼定了酒菜,那些商人中午都在罗信这里就餐,一直商议到黄昏时分,确定了很多细则,跨院内渐渐地寂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罗信。如今他们已经签订了契约,同意市舶司一切商税都是十取一,是到了罗信给他们一个准信的时候了。
什么时候剿灭倭寇?
什么时候市舶司恢复?
罗信含笑望向众人道:“大家不要焦急,本官正在和华夏国商谈,到时候我们大明和华夏国水师同时出动,剿灭海上倭寇。好了,今日本官就不留你们了,接下来的日子,本官要忙于剿灭倭寇的事情了。”
众人纷纷站起,向着罗信告辞,虽然罗信没有给他们准信,但是他们相信罗信一旦行动起来,便会将倭寇狂风扫落叶一般地扫去。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都已经有些明白了,罗信之所以一直没有行动去围剿倭寇,就是要等着将商税提升到十取一。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抵触心里。
十取一就十取一,总比没有生意做好。只要市舶司开启,即便是十取一,也有大把的银子赚。所以,他们此时的心中倒是没有任何怨言,有的只是期待。对罗信剿灭倭寇的期待,对市舶司开启的期待。
王翠翘的消息已经快地传到了停泊在海域中的罗胜水师。
第三日。
罗信带着护卫向着苏州行去,半途中,几个罗胜的手下加入了罗信的队伍,到了下午十分,罗信一行人已经到了苏州大都督府,面见了胡宗宪。
罗信一进入大都督府,便没有再出来,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见到胡宗宪亲自将罗信送出门外。
大明的水师忙碌了起来,罗信回到了杭州却闲了下来,又过三日。大明水师出动了,大家都知道大明水师是出去剿灭倭寇了,众人的心理都各自不同。既期待大明水师得胜凯旋,又担心大明水师失败,将倭寇引到了岸上。
而就在这个时候,身在京城的徐阶收到了张居正的信,反复地看了三遍,徐阶的脸上都苍老了几年,无力地坐在椅子上,长叹了一声,他现自己竟然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个互市和市舶司提升商税的黑锅,自己甩不掉了。
突然,他的心中升起了一丝恐惧。
北方互市,南方市舶司。
这一南一北,几乎同时以特区的名义提升商税,会不会这只是大明一个提升商税的开始?随后,这种十取一的商税就会在全国推广?
如此,他徐阶的骂名就大了!
“不行!
我不能背这个骂名,这不仅仅是骂名的问题,一旦背了这个黑锅,等到大明全面提升商税的时候,他就会成为整个大明利益集团的敌人,结果是粉身碎骨都不为过。”
“怎么办?”
徐阶是真的害怕了,脸色变得苍白。这么多年来,他经历了很多危险的局势,却从来没有这么害怕过,嘴唇都在变得哆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