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发现,光之子二号在炸城门的时候特别好用,毕竟这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但是今天光之子二号还是带给了他惊喜。那么大的城门,被这轰隆一声就给炸没了,就好像穿着丝袜的妹子掰开大腿撕拉一声丝袜就裂开了那样。
其实这就是个物理原理,跟光之子二号爆炸的原理是一样的,在密闭空间里威力自然会更大一些,就好像一个水雷你丢进池塘里面顶多就是冒个泡,但是你丢在地上用个屎盆子扣住,那爆炸威力简直不可想象。
不过现在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现在城门大开,当然应该大军压境才是硬道理。陈光当场下令大军开拔。
在城楼上的思无邪看到乾国军队终于开始攻城了,却是不惊反喜,这让他有一股如释重负的感觉,他心里想的就是特么的你要攻城就快点攻吧,别搞那些黑科技幺蛾子了行不行啊?而对面的陈光终于听到了他此时此刻的呼唤,开始了攻城的步伐。
然而千期盼万期盼,期盼来的攻城却跟想象之中的似乎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这是从有一颗光之子二号从天而降给思无邪带来的启示。
“特么的谁说对面没有黑科技了的?给老子站出来。”
就算是城门大开,陈光也从没打算就这样派人往前面冲,没有光之子二号掩护的攻城那能叫攻城吗?啊,兄弟们你告诉我那能叫攻城吗?当然不能的好不好。其实陈光之前还设想过,让大家都顶着从武成竟那儿缴获的大盾牌进行攻城,这样从城门上射下来的箭根本就没办法奈何他阿门,可是后来发现那玩意儿携带起来实在是不方便,特别是对于步兵来说,绝对是个沉重的负担。
还是火力支援比较靠谱啊,有抛石机在下面疯狂往城楼上丢,城楼上的士兵人人自危,想要往下射一箭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有时候还要各种躲技能,那效率能高到哪里去呢?一个人一刻钟能够往下射三支箭就已经绝对算得上是高效率了。
以这样的反击频率,陈光是完全不虚的,士兵们跑步前进,顶着藤条盾牌就已经可以吸收大量伤害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被流矢射中绝对就是那种脸黑到像包黑炭一样的存在。
冲在最前面的不是别人,而是陈光,他显得很兴奋,他的手里有一颗光之子二号,他已经很久没摸过这玩意儿了。他一路往前面狂奔,速度比后面的士兵要快得多,目的地当然是城门。而此时此刻,城门里已经是搭弓拉箭瞄准陈光的士兵了。看到陈光飞奔过来,那些士兵都大声叫喊起来。
“射箭,射箭,快点射箭。”
然而,他们的箭刚刚出手,却发现一颗光之子二号距离他们越来越近。陈光在后面大声叫喊:“发呀的哄。”
伴随着这一声呐喊的,是剧烈的爆炸声,门洞里密密麻麻的弓箭手全部被炸飞了。
紧接着有第二颗,第三颗,接连三颗光之子二号,门洞里已经被炸得一个人也不剩下了。
“兄弟们,冲啊……”陈光大喊着,率先冲进了门洞里面去,后面的士兵一个接着一个跟上。
所谓兵败如山倒,十万大军一起冲过来,远处还有光之子二号进行远程火力支援,崖城里的齐国士兵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资本。展开巷战之后,乾国士兵出现伤亡,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相比较于乾国士兵来说,齐国士兵伤亡绝对可以用“惨重”两个字来形容。
仅仅几个时辰之后,思无邪便出现在了陈光的面前,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他不知道为什么乾国的士兵速度那么快,齐国士兵跑起来根本就赶不上他们。他们的力气也大,往往需要两三个齐国人才能够制伏一个乾国人。最可气的是,乾国人还比齐国人要多。要不是依靠坚固的城墙来抵挡,你说这又怎么可以当乾国人的对手?
看到自己的地盘被越占越多,进入城池的乾国人也越来越多,思无邪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翻盘点了,于是干脆点选择了投降。他最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能够跟朝廷的援军里应外合,把乾国军队消灭,然后却在一天时间里面就被乾国军队给打败,这强烈的落差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城主府里,陈光坐在原本属于思无邪的位置,而思无邪却只能站在下面看着陈光。
按照道理来说,这个时候的思无邪肯定应该是被五花大绑的,然后进来之后立马就会有一个士兵凶神恶煞地过来,强迫他跪下——小说里都是这么写的。但是陈光不一样,他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子做过,他觉得听话的不需要强迫,不听话的强迫也没用直接拉出去杀掉才是王道。在陈光的心中,从来就没有中庸的说法,既然不是左,那就肯定是右。
“思无邪?这个名字很奇怪啊,百家姓里面有姓思的吗?哦对了现在貌似还没百家姓。”陈光看着思无邪,似乎自言自语,又似乎在跟思无邪说话。
思无邪现在一脸的颓废,整个人软绵绵跌坐在那儿,两眼无神,似乎陈光说了点什么他都没有听见。
虽然思无邪没有回答陈光,但是直播间里的小伙伴已经为陈光找到了答案。
“思这个姓历史十分悠久,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写的《万姓统谱》里记载,思,以谥为氏。《明史》里也有‘云南士思亦有思姓’这样的记载;明朝有个人叫做思任发,云南人,永乐间袭官。有个偷闲很多的画家名字叫做思沁,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内蒙古。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专攻水墨人物画。现任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
好吧,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啊。陈光在直播间里哼哼了一句,又开始跟思无邪交谈起来。
“太子殿下,外面有齐国的援军来了。”突然,有士兵过来向陈光报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