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的小说在结构上摹仿《人世间》,写的又是东北家族的事情,最后写出的效果可能会和《闯关东》类似,只不过王文龙所写的小说主角都是东北最普通的军户,其中的角色哪怕到最后也不会飞黄腾达,所以时代感不会那么浓烈,在展现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能更方便读者代入。
这也给王文龙的素材收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收集足够的素材,王文龙又对毛文龙船队中所有的辽东军护都进行了详细的采访。
这些军户的来源各有不同,祖先到达辽东的时间也互相参差,正好让王文龙得以从普通百姓的眼中了解到辽东的普通生活,这是王文龙脑海中那些历史书都不会记载的角度。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王文龙都在整理辽东的历史,以及采访记录,务必要做到万无一失才决定动笔。
而就在王文龙专心于素材收集的时候,万历三十五年的六月,京城盔甲厂。
“子先,成了,试制成功了!”
孙元化一脸兴奋的拿着做实验记录的本子跑进办公室。
因为熟悉物理而被派来跟他共同督造火器的徐光启连忙站起来:“钻头做成功了?”
“没错!就跟建阳想的一样,不需锻造,用合金就可以直接在钢条上钻出膛线来!”
孙元化已经接受了兵部八品掌固之职,来到京城和徐光启共同负责监督工部制作米尼弹和线膛枪,王文龙这个兵部司务丢下米尼弹和线膛枪的发明就跑了,而后续的工艺改造都由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头疼。
米尼弹的制作非常简单,可是线膛枪的制作难度对于此时的铁匠技术来说却实在太大了,手工锻造枪管的成功率比起王文龙最先的计划还要低。
为了能够使得线膛枪快速推广,王文龙在临走之时还和孙元化徐光启分享了另一条枪管制造路径:不用锻造,直接钻孔。
枪管钻孔制造其实是中国枪匠的独门手艺,在许多清代的枪匠老照片中都能看到清末的制枪匠人用压了石轮的简易钻头直接在均匀的金属棒上钻出枪膛。
后世学者分析,这其实是因为清末的锻造技术已经落后于国外,同时期在美国因为有好铁,同样是出自小作坊的肯塔基步枪却可以完全用锻造方法制造枪管。
大清官方提供的官铁质量无法承担锻造枪管的大规模生产,锻造出的枪管炸膛率太高,所以只能走钻枪膛路线。
直接拿铁条钻出的枪管哪怕铁的质量差一些,炸膛率也远比拿铁板卷出来的枪膛要低。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清末的中国枪匠所使用的枪弹钻头应该也是进口合金,毕竟凭清代的冶金技术很难做出合格的钻头钢。
王文龙提出这条技术路线的时候也觉得这条路线在大明实际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却没想到孙元化和徐光启两人在发现线膛枪枪管的成品率低到只有一成之后,爆发出了相当高的钻研热情,而孙元化从江南物理社带来的帮手之中还真有冶金方面的专家。
这专家是物理社在宝泉局制币厂培养出来的,在保全局铸造银币的过程中,江南物理社就想方设法的降低银币中的贵金属含量,并且还要使所铸造的银币能够防腐、防锈、防磨损。
结果就是江南物理社还真的搞出了一套很原始的金相学,恐怕连王文龙都想不到,如今全世界最好的合金制造专家已经在大明的江南宝泉局造币厂诞生了。
这群人研究了几个月的合金,居然真的搞出了一套钻头钢的配方。
徐光启连忙拿过孙元化手上的实验数据仔细分析,越看眼睛越亮:“如此一来线膛枪就可以批量制造了?”
孙元化笑道:“四五十两银子一支枪管是跑不了的,但成本已经比起之前大大降低。”
盔甲厂制造出的钻头钢放到后世全都算是残次品,造价和磨损率都奇高,但却已经可以大大减少制造线膛枪枪管的成本,线膛枪已经具备了成为制式武器的可能。
徐光启和孙元化都是一脸兴奋,他们觉得自己终于是不负王文龙的期望,将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制造工艺给磨出来了。
东西是做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却要由兵部来操心。
兵部尚书王世扬在得知线膛枪可以广泛装备的消息之后极为兴奋,接着就陷入推广新武器的为难情境中。除了京营知道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厉害愿意大量装备之外,全国的其他军队对这两样新鲜武器都没什么概念。
大明的军队到此时已经相当陈腐,想要在军中推行新武器非常困难。
各地的地方武装都是虚应故事,对于换新装备普遍不热衷,毕竟兵部给他们送新武器来,对于地方的武官并没什么好处,可能还会要求他们增加训练内容,多添麻烦。他们宁愿自己在地方上采买,那样油水都能留在本地。
至于要实际打仗的边军——一个个都是骄横无比,对于自己的传统武器有相当自信。上一次大明军队大规模换装新式武器还是在援朝之战,那也是因为万历援朝之战的实际战果显现出了新武器的威力,若非如此大明能战敢战的边军营兵甚至连鸟枪都不愿全面配装,宁愿拿着过去的三眼神铳沿袭旧战法。
王世扬求万历皇帝下书要求全国军队装备线膛枪,万历皇帝在宫中也试过线膛枪的威力,对这武器比较看好。很快,万历就下旨命令往三边送线膛枪和米尼弹做实验之用。
不过万历的旨意中只要求三边的边防军自己做实验,并没有依照王世扬所建议的,强行命令军队接受新武器。
万历在别的方面摆烂,可在军事上却较为谨慎,他很明白大明军队的德性:对于边军的骄兵悍将,逼迫他们接受新武器新战法,肯定会适得其反,与其远程指挥,还不如让他们自己摸索,看能否接受线膛枪。
正是因为万历皇帝对于边地武官的这种用人不疑,万历三大征才打得下来,当然,也是同样道理,他才会相信李成梁所说的六堡不可守。
一车车的米尼弹和线膛枪就这么加入了兵部的军需运输中。
边军对于京城的这两样新式发明并没有太过看重。
连万历皇帝和兵部尚书王世扬都觉得米尼弹和线膛枪想要被边军接受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却没想到米尼弹马上就获得了上战场的机会。
(本章完)
。